成语一鸣惊人,表面意思是大鸟平时不发出叫声,一旦发出叫声,让人震惊不已。后来比喻平时表现平平,却一下子做出惊人的成绩,让人刮目相看。关于典故的出处,有两个版本。版本之一,出自《韩非子·喻老》。春秋时期,楚庄王熊旅继位三年,没有发布一条政令,也没有做出一点政绩。右司马伍举心内焦急,有心点醒楚庄王,就坐到楚庄王的身边,准备谏言。司马是主管军政的官职,按照古代左主政,右主兵的习惯,右司马就是掌管军事大权的最高武官。伍举想了想,决定用寓言的方式,来和楚庄王对话。他说道:“大王,在南方的山上栖居着一只大鸟,三年没有煽动翅膀,既不飞也不叫,默默无闻,这是什么道理呢?”伍举表面上是在讲鸟,其实是在用鸟比喻楚庄王。楚庄王说道:“三年不煽动翅膀,是为了让羽翼长丰满,不飞不叫,是为了观察民意。虽然没有飞,但是飞的时候,必将一飞冲天。虽然还没有鸣叫,但是鸣叫的时候,必然让人惊艳不已。你放心好了,我知道该怎么做了。”王曰:“三年不翅,将以长羽翼;不飞不鸣,将以观民则。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子释之,不谷知之矣。”(引文出自《韩非子·喻老》)。文中的“不谷”二字,是古代君主的自谦。过了半年,楚庄王开始亲政,废除旧的政令,发布新的政令,杀奸臣,重用贤臣,楚国出现强盛的局面。后来对外用兵,先是伐齐,后是胜晋,在宋国召集天下诸侯,当上霸主。“处半年,乃自听政,所废者十,所起者九,诛大臣五,举处士六,而邦大治。举兵诛齐,败之徐州,胜晋于河雍,合诸侯于宋,遂霸天下。”(引文出自《韩非子·喻老》)其实,楚庄王此举也是无奈,被形势所逼,不得不韬光养晦。他继位之时还不到20岁,爆发了公子燮与公子仪的叛乱,国内矛盾重重,奸臣当道,他不知道该信任谁,只得不理朝政,假装纵情歌舞,其实是在冷眼旁观,分辨忠奸之人。经过三年的观察,楚庄王终于认清了朝廷的现状,开始主持朝政,任用伍举、苏从等忠心正直的大臣,清理奸臣,励精图治,从而让楚国变得强盛起来。版本之二,出自《史记·滑稽列传》。齐威王沉溺于酒色,常常通宵达旦饮酒作乐,而且说话拐弯抹角,喜欢引用寓言等比喻手段。他把朝政丢给大臣们管理,于是造成朝政混乱,各个诸侯国趁机入侵,齐国处于风雨飘摇的局面。淳于髡是齐国一个倒插门的女婿,赘婿在当时是没有社会地位的,受到世俗的歧视,但是淳于髡很有才干,擅长言词,语气幽默,多次代表齐国出使各个诸侯国家。淳于髡看见齐威王不理朝政,心生忧虑,决定劝谏。淳于髡说之以隐曰:“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呜,王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赏一人,诛一人,奋兵而出。诸侯振惊,皆还齐侵地。威行三十六年。(引文出自《史记·滑稽列传》)一则成语,却出现了两个典故,不是自相矛盾吗?其实,细察之,一点也不矛盾。楚庄王在位期间是公元前年到公元前年,齐威王在位期间公元前年到公元前年,齐威王晚了楚庄王两百多年。淳于髡和齐威王肯定听过楚庄王的这个典故,故此淳于髡才会用这个熟悉的隐语,来劝诫齐威王。(参考史料:《史记》、《韩非子》)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70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