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5月28日下午15时,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山东大学特聘教授、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会长、中国《史记》研究会副会长、《史记》修订本主持人赵生群先生,做客黑龙江大学社科基地云讲座,于腾讯会议平台带来一场题为“《史记》点校举例”的精彩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黑龙江大学重点建设与工作发展处、社会科学处、文学院、古籍整理研究所共同主办,黑龙江大学文学院刘冬颖教授担任主持人。赵生群先生的讲座吸引了全国数百位师生的积极参与,讲座未开场腾讯会议室即爆满。
赵生群教授简介
赵先生的讲座围绕其主持《史记》修订本点校工作时遇到的校勘及标点问题展开,通过这两个问题的举例说明,让广大有志于从事《史记》研究及古籍整理研究的师生获益匪浅。
讲座伊始,赵先生介绍了主持《史记》修订工作时所用的通校本、参校本及参考的重要著作,并对该工作的始末进行了简单的说明。
讲座第一部分为《史记》修订时的校勘问题。赵先生首先指出,《史记》原点校本主要参考了张文虎校勘成果,并未进行系统校勘。然后赵先生围绕校勘常用的对校、本校及他校三种方法进行举例。赵先生指出现代科技的发展,运用古籍资料库与检索技术,可以使前人无法充分展开的他校工作变为现实。在这方面,赵先生举例的重点在于“三家注”引文的校勘,经赵先生的校对订正了大量的文字讹误。由此可以看出赵先生在古籍整理工作中的严谨求实的态度。最后赵先生对甄别旧校进行了举例,指出此次修订将原校本增删处逐一甄别,纠正错误。并列举了旧校本误改、误移、误增、误删、失校之处。
(王永吉摄)
讲座第二部分为《史记》修订时的标点问题。赵先生认为古书标点看似容易,实则极难。而由于《史记》及“三家注”的特点,标点绝非易事。赵先生举例原校本标点千虑一失之处,如史实、人名、人物关系、文法、词义、文字校勘等都会影响标点。而原校本中也存在地名误为人名、误标书名等百密一疏之处,赵先生均举例说明。
讲座内容结束后,赵先生与参加讲座的师生亲切互动,耐心地解答了各位师生提出的疑难问题,让每一位参与者深受启发。赵先生在回答“考史与校史关系”问题时指出校史为求文本之真,是为了尽可能恢复和接近文献原貌;考史为求史实之真,意在还原真实的历史事件。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考史与校史不能完全等同,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史记》“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史料来源广泛而且复杂;同时,司马迁“信则传信,疑则传疑”,有意存异,因此,有待考证的问题很多。但《史记》修订的目标是“校史”,旨在恢复文本,因此有些学者提出的“考史”问题并未予以纳入其中。赵先生还指出无论是对校、本校还是他校,作出选择时都需要经过作者的推理判断,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些校勘方式均有理校的成分,同时也都是综合校勘。
在回答“海外文献对《史记》校勘影响”时,赵先生根据自己研究《左传》及《史记》的研究经验指出,自己研究《左传》时参考过敦煌写本,但并没有什么特别有价值的东西。而《史记》的旧抄本,则有较高的校勘价值,有时一个抄本会有数十条有价值的材料。又有老师提出在本科教学过程中如何向学生讲解《史记》的问题。赵先生指出《史记》是一部重要典籍,其价值体现在多个方面,进行教学时也需要针对具体专业制定不同的授课内容。历史学、文学及文献学专业的学生均应学习《史记》,然而这些专业的侧重点又有所不同,因此要结合本专业特点进行授课。
最后赵先生对广大师生说出了自己关于治学的一些心得。赵先生说治学最重要的就是“读书”,“读”是“读书”的“读”,“书”是“读书”的“书”。要研究一部书,就要做到对这部书进行反复研读,直到融会贯通。同时赵先生希望能有更多热爱中国典籍文化的有志之士,投身到学术研究与交流中,共同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繁荣。讲座结束之前,刘冬颖教授用赵先生此前接受采访时的一段话作为总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势不可挡。民族复兴必须以文化自信为依托,文化自信离不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缺失传统文化的复兴,缺失国学的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是一句空话。而古籍整理正是弘扬传统文化的先导工作,也是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基础。”赵先生质朴的为人,严谨的学术精神使有幸聆听本次讲座的师生如沐春风。
感谢南京师范大学王永吉老师
在赵先生南京讲座现场提供技术支持!
文献与文化研究
主编:杨栋
执编:夏宇辉
撰稿:董龙光
排版:张晓怡
主办单位:黑龙江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