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奇吗,司马迁的《史记》到底是怎么写出来的?他以五十余年的生命长度,怎么能写出三千年历史中君王们的人生,又怎么能写得如此生动?被作为正史之首,《史记》的故事性让它看起来更像是文学作品,我们又该怎么样确认他的可靠性呢?
”年6月6日,复旦大学陈正宏教授在浦东图书馆面对一心公益二十余名现场读者和6万余百度、微赞、一直播、b站、快手、抖音等直播平台的线上观众,进行了“君王事从何说:漫谈《史记》十二本纪的文献来源”的讲座。
开讲之前,陈老师先解题“君王事从何说”中“从何说”的意思。他说,“从何说”,不是“从哪里说起”的意思,是“根据什么说”的意思,也就是强调君王事迹的文献来源。
《史记》十二本纪里面有两类三种文献,用今天的话说,也就是传世文献、口述记录和亲身实录经历。传世文献被用作著作的材料来源,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可暂且不表。陈正宏教授举了《项羽本纪》中项羽之死文献来源的例子来分析司马迁写《史记》所用的口述材料。
《项羽本纪》记载项羽乌江自刎后,汉军骑士杨喜等五人各取他身体的一部分去邀功,并因此受封,其中杨喜被封为赤泉侯。但正史材料并没有对这件事的记载。那么,司马迁是根据什么材料这样写这个情节的呢?答案是口述材料。
陈正宏教授引用李开元教授的观点介绍说,司马迁的女儿是杨喜五代孙杨敞的妻子,司马迁和杨敞交往至少有二十多年,杨喜追杀项羽是杨家发迹的起点,这件事一定是被杨家世代传诵,是比较可靠的口述资料。所以,这个情节一定是杨敞讲给司马迁听的。
那么,《史记》中哪些是根据司马迁的亲身实录写出来的呢?自然是《今上本纪》,也就是后来的《孝武本纪》。司马迁经历和见证了汉武帝时代,记载他“外攘夷狄,内修法度,封禅,改正朔,易服色”及其他事情。
“司马迁和汉武帝用今天的话,可能就是相爱相杀”,陈正宏教授幽默地说,他们两个互相理解,中华民族是一个统一的民族,向来天下一家,这种具有超越性的卓见,汉武帝在政治上提出,司马迁在史学上提出,这是两人相互理解、心灵相通之处。
陈正宏教授以生动风趣的语言、深入浅出的讲解,给现场和线上的读者们一场文化和知识的盛宴。
《时空:〈史记〉的本纪、表与书》著者:陈正宏中华书局年5月出版定价:45元点击上方书影,即可进入京东购读陈正宏教授讲史记的图书《时空:〈史记〉的本纪、表与书》5月与读者见面以来,受到了广大读者和媒体的一致好评,为了让读者朋友们更加亲近《史记》,了解《史记》,配合图书内容,中华书局和陈教授策划举办了“陈正宏讲史记”系列讲座,本次讲座为第二讲。
第一讲《史记》是如何成为经典的
第二讲《史记》十二本纪的文献来源
第三讲《史记》十表的作法与读法
第四讲《史记》八书内外的天地人
第五讲《史记》三十世家的分组及其隐喻
第六讲《史记》七十列传的次序与分类
第七讲再说《史记》的文学性
扫码回看讲座
欢迎广大读者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