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见解独特诗词六首之二叠题乌江亭

1、原诗解读

年秋,王安石34岁,任职舒州通判期满,赴汴京途经乌江亭,针对杜牧的《题乌江亭》,作《叠题乌江亭》。

叠题乌江亭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①叠题:再题,前有杜牧的《题乌江亭》。

乌江亭:故址在安徽马鞍山和县乌江镇,为项羽兵败自杀之处。《史记·项羽本纪》:“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yǐ,同“舣”,使船靠岸)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自刎而死。”

②中原一败:公元前年,刘邦与韩信、彭越合兵,十面埋伏、四面楚歌败项羽于垓(gāi)下。垓下在今河南临壁(一说安徽固镇,两地相临),项羽败后,一路南逃,过淮河,阴陵(今安徽定远)迷路,二十八骑东城大战后至乌江。

③江东:古时以西为右,东为左,长江在九江至南京段,为西南往东北走向,古人将其以东的区域称为江东或江左,公元前年,项梁和项羽在现江苏吴中设计斩会稽郡太守殷通,起兵反秦。

④肯:岂肯,怎愿。卷土来:即卷土重来,指失败之后,整顿以求再起。

王安石写这首诗,是因为他不认可杜牧《题乌江亭》中的观点。

杜牧的《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不期:难以预料,指胜败乃兵家常事。包羞忍耻:能屈能伸,有忍屈受辱的胸襟气度。才俊:才能出众的人,多才俊,人才济济。

对项羽乌江自刎这同一事件,有不同的看法很是正常。但项羽从起兵反秦、破釜沉舟、分封诸侯到兵败自杀,就不是创业艰难这么一说了,其分封诸侯、定都彭城以后的操作,更像是在败光家财。

从看问题的深刻性与准确性上讲,王安石肯定是更胜一筹。史书上讲项羽的个性有致命缺点,难以获得最后的胜利。他的诗则从“百战疲劳”入手,战争到后面可能都快打不动了,决战就成了一锤子买卖的事。“肯与君王”则可能是认为长期战乱导致人心思定,老百姓不能长久地抛头颅,日子还得过下去。

杜诗讲“败不馁”,但大势到后面,往往就不是“事不期”了,而是可评估、可预测的。

李清照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与杜诗方向不一样,更像是在肯定某种愿赌服输的行为。

2、状元其才

王安石21岁时考取进士。据南宋王铚的《默记》讲,本来王安石殿试阅卷排名第一,是很有可能当状元的,因为答卷中的“孺子其朋”冒犯了宋仁宗而降为第四。

科举制度经过隋唐至宋的发展,已经比较完善。考生考完后,监考官封卷,然后安排人将卷上内容重新抄写,送阅卷官评判。阅卷期间,所有阅卷官严禁出入,不与外人接触。阅卷结束后,将结果报主考官,核对并排好名次,呈送皇帝审阅确定状元、探花、榜眼。

当时拟定的前四名是王安石、王珪、韩绛、杨寘(zhì,同“置”)。宋仁宗看到王安石文章中引用的典故“孺子其朋”后不满意:“此语忌,不可魁天下”。王珪与韩绛当时已经有官职在身,根据规定,有官身者参加科举不得为状元,于是将杨寘擢升为状元,王安石降为第四。杨寘也成了科举考试中少有的连中三元(乡试解元、会试会元、殿试状元)。

“孺子其朋”出自《尚书·周书·洛诰》,是周公对成王讲的话。原文为“孺子其朋,孺子其朋,其往!”大概的意思是:你这个小孩子啊,自今以后要上下一心,奋发有为,把国家治理好。犯的忌讳可能是当时宋仁宗已经32岁,也可能是宋太祖得国于后周7岁的柴宗训。

王安石当官时,不愿意留在京城担任清闲职位,长时间选择下放地方干实事。49岁时,拜参知政事,针对他回复司马光的《答司马谏议书》中的“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实行变法。他的个性也极为硬朗,提出有名的“三不足”: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恤:忧虑。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58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