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年的寒冬,乌江边上,身高八尺,“力拔山兮气盖世”,纵横天下无敌手的西楚霸王项羽,手持宝剑,自刎而亡。
项羽乌江自刎
项羽出身名门,爷爷项燕,叔叔项梁是楚国的大将军,官宦世家子弟。年少的项羽很浮躁,读书的时候没耐心,练剑没恒心,学兵法也不虚心,照理说他应该没出息。但是项羽天生神力,胆识过人,很快就在年轻一代当中声名鹊起。
后来秦末天下大乱,24岁的项羽跟着叔叔起兵反秦,一呼百应,很快就成为起义军的副将,26岁的项羽更是以主将的身份指挥了影响天下局势的巨鹿之战,以数万兵力破敌方数十万的兵力,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27岁,项羽荣登西楚霸王的宝座,诸侯皆服。
项羽剧照
《史记》中记载,说项羽“经70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意思是说项羽打仗从没输过。但是30岁的项羽却被困在了垓下,自刎于乌江。
项羽的人生为什么会急转直下呢?我认为这跟他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项羽有三大性格缺陷。
第一:刚愎自用,不善纳谏。
项羽是一个充满了个人英雄主义的将才,以自我为中心,刚愎自用,一意孤行,不善纳谏。
韩信,投奔项羽麾下,想跟着项羽干一番事业。可是项羽不仅不采纳韩信屡次提出的建议,还把韩信当奴仆使唤,气走了韩信,却成就了刘邦。韩信投奔刘邦,受到重用,最终帮助刘邦平定了天下。
当年项羽设下鸿门宴,目的就是要结束刘邦的,而且这个时候的项羽是完全有这个实力的。可是项羽关键时刻掉链子,不听范增劝告,范增一直给他使眼色,示意他杀掉刘邦,他却充耳不闻,视而不见。最后因为沉醉于刘邦的拍马吹嘘,觉得卑躬屈膝的刘邦根本没有能力和自己对抗,于是就放走了刘邦,也失去了夺取天下的机会。范增忠言逆耳,遭到项羽记恨。范增气得半死,最终辞官回家。
鸿门宴
唐太宗敢于纳谏,最终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所以一个合格的领导要多听不同的意见,做出对的选择,要知道如何最大程度地充分发挥团队和人才的力量,要尊重员工,让每一份付出都有回报,让每一份牺牲都有价值,让员工既能实现自我价值,又能得到切实利益。这一点刘邦就做得很好,不管手下员工身份多低,只要做出贡献,就会给你超值的回报。而反看项羽,显然不是一个好领导。
第二:爱慕虚荣,死爱面子。
项羽打算迁都彭城,有人说都城还是在咸阳好,地理位置优越,易守难攻,人口集中,资源丰富。但是项羽一意孤行,坚持迁都彭城,他的理由很可笑,因为彭城是项羽的老家,现在成功了,不回老家,那不就相当于锦衣夜行?这个提议者又反驳了项羽的这种心态,话说得不太好听,项羽恼羞成怒,就把人家给烹杀了。
项羽兵败乌江,乌江亭长劝说项羽,江东虽然地方不大,但是也有千里沃土,数十万人口,您还可以在那里成立王国,赶紧过江吧,再晚了可要来不及了。可是项羽看着身边所剩无几的士兵,想着当初自己率领江东子弟去争霸天下的豪情壮志,而现在呢?一个人灰溜溜地逃回家乡,又有何颜面面对江东父老呢?项羽仰天长叹,决然自刎。
项羽兵败乌江
你看,项羽成功了,就要回老家,目的就是向乡亲们炫耀他有本事,这是爱慕虚荣的表现。失败了,宁死也不回家。打了败仗,回到老家,多丢人啊,不如死了算了。这就是典型的死要面子活受罪!
大丈夫应该能屈能伸,胜不骄败不馁,这一点项羽没有做到。韩信都能受胯下之辱,项羽的境界都不如韩信。
第三:为人残暴,不得民心。
《史记》当中说,只要项羽经过的地方,本来安静祥和的村子就会被糟蹋得家破人亡。项羽在起义中多次采用屠城的方式,大肆杀害无辜百姓,民心尽失。他还坑杀20万秦兵,火烧阿房宫。你说你把这20万秦兵想办法收为己用不好吗?只能说项羽既残暴酷烈,又目光短浅,如果作为义军将领,他还勉强可以,如果统治国家,那绝对会成为暴君。
火烧阿房宫
从项羽身上,我们也有很多可以学习和借鉴的地方,既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迈之气,也有不可沽名学霸王的经验教训。要知道古人遇到的难题我们今天也会遇到,古人存在的人性弱点,我们现在也有。古人成功的经验,也依然能够指导今天的生活。读史以明智,让我们一起聊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