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一下秦汉文献中的让在现代中原官话鲁

前几天,上五年级的女儿突然问我“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中的让字是啥意思。我告诉她这个字在这里是责备、批评的意思。她表示无法理解。我告诉她不理解是正常的,毕竟你生在广东,长在广东,12岁了,生活中估计还没听过让字这个意思的表达。而在爸爸的家乡鲁南一带,这个意思今天还在用。比如,一个孩子做错了事,我们就会说小心我告老师让(三声)你,就是批评你的意思。又比如,别让孩子了,你们错怪他了。可见,虽然语言是不断变化的,但一些意思的表达还在顽强地保持着自己的本意。而这段话的几位当事人恰恰是苏北鲁南一带人。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这句话,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原文: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我告诉女儿,这段对话发生在鸿门宴上。当时项羽的亚父范增看出小混混刘邦有青云之志,于是教唆干儿子项羽设宴把刘邦骗来,找机会除掉,以免后患。但是项羽是中国最后的贵族,他拉不下脸干这种上不了台面的事,不管范增如何一再给他使眼色,但项羽就是不肯干。没办法,贵族就是贵族,一些原则必须坚守。没办法,范增只好叫项庄去干,但是被刘邦的亲家项伯搅了局,每当项庄把剑刺向刘邦,项伯就以身挡住,项庄也没办法,总不能杀了自己的叔叔吧。此景此情,把刘邦吓得出了一身冷汗,小命差点就交代了,他赶紧借口上厕所跑了出来,于是就发生了这段流传千古的对话。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也是一句经典的表达。我绝对不相信这是樊哙的原话,肯定是司马迁的话。范增的眼真毒,小混混刘邦后来果然逆袭上位成功,而贵族项羽饮恨乌江,被乱兵分尸,也为自己的贵族身份正了名。我告诉孩子,刘邦这个人是小混混不假,但他也有自己的优点,那就是不但脸皮厚,而且特别善于听别人的建议。樊哙是杀狗的屠夫,是一个粗人,但他说的话,刘邦也听,为什么?因为樊哙的话有道理。一个人要干大事,就是不要计较一些小问题,不要太在乎别人的指责和批评。我们看到一些人太爱惜自己的羽毛,别人一批评就暴跳如雷,丧失了理智,这样肯定是不行的,首先要分析一下别人的批评有没有道理。即使别人的批评没有道理,批评错了,也不要在乎,本着闻过则喜的态度欣然接受,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就行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58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