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之师布衣天子刘邦的王者之路上,究竟有

公益慈善北京中科在行动 http://m.39.net/news/a_5972929.html
公益慈善北京中科在行动 http://m.39.net/news/a_5972929.html
提到汉高祖刘邦,围绕他有很多未解之谜,其中关于刘邦成就帝王之业的引路之人是谁的问题,更是一个千古难题,因为正史记载里并没有提及刘邦的引路人到底是谁,但是却有很多关于刘邦的神话故事,君权神授的故事围绕着刘邦,更让事件本身变得扑朔迷离。虽然疑点重重,但也不是完全无迹可寻,今天就让我们从太史公司马迁所著的《史记》入手,看看布衣天子刘邦的王者之路上,到底有几位引路之人。提到刘邦,很多人都会说他好逸恶劳、不学无术,但实际上他只是不喜欢种地,也不去经商,因此,在常人的眼里看来,他好像是个没有什么正经事情做的人。尽管刘邦后来通过选拔做上了亭长,但大家对他还是很不屑,因为同为秦末枭雄的项羽,却出身高贵,是贵族出身、将门之后,那个时代的人很看重出身。刘邦的启蒙老师:马公书院的马惟首先,刘邦是念过书的,他可不是胸无点墨之人。关于这一点在《史记》原文中就可以找到记载,但这些记载零零散散的记录在《高祖本纪》之外,如下面这段话:及高祖、卢绾壮,俱学书,又相爱也。——《史记·韩信卢绾列传》就记录在刘邦发小卢绾的列传里,可以看到刘邦和卢绾长大成人后,在一起读书,两个人之间的关系相当亲密,这也是后来并没有什么突出功绩的卢绾也被封王的原因。据清版《丰县志》载:马公书院位于伏道(五门)的右边。为汉高祖刘邦和卢绾跟马惟先生读书的地方。在马公书院,刘邦和卢绾在马惟先生的教导下,完成了最初的学业。具备了游历四方的基础和条件,建立了对于世界最初的认识和知识上的积累。刘邦的大哥:秦末的枭雄,信陵君的门客张耳。刘邦在布衣时,通过游历四方,建立了自己对秦末世界的基本认知。同时他跟随在魏国信陵君魏无忌的门人张耳的门下,开拓了自己的眼界。刘邦可不是一直在沛县这个地方做自己的小地痞,而是跟随秦朝末年那个著名的带头大哥张耳游历四方,很早就接触到了反秦的事业。秦之灭大梁也,张耳家外黄。高祖为布衣时,尝数从张耳游,客数月。——《史记·张耳陈馀列传》张耳一直被秦所通缉,主要原因并不是他是魏公子信陵君的门客,他有一个门人叫做陈馀,还有一个跟在自己身前身后,一口一个大哥叫着的小弟刘邦。这一切都说明张耳的身份绝不简单,据我推测张耳是魏公子魏无忌死后,天下反秦组织的重要人物。刘邦得天下的时候,加封了很多异姓王,而其中张耳的儿子娶了刘邦女儿鲁元公主为妻,这是无上的荣耀,其他异姓王都没有享受到如此殊荣。但通过史料记载,我们会发现张耳也好还是他的儿子张敖也罢,在刘邦反秦的过程中,并没有立下什么的大功,其军事指挥能力和政治水平也皆属一般,那么刘邦为什么对张氏父子如此重视呢?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之后,一时之间星星之火燎原,整个天下大乱。秦刚刚统一的天下,似乎一瞬间便有倾覆的危险。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史记·陈涉世家》反秦力量像雨后春笋一般,在各个地方爆发开来,但主要聚集的地方在于楚地。楚南公所说的“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预言,似乎终于应验了。“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史记·项羽本纪》但这背后的力量,却是在楚地从来没有停止过行动的反秦势力,楚地一直是反秦的前沿阵地。陈胜吴广起义不仅仅是个导火索,其他人的揭竿而起,也绝不仅是自发组织,在我看来,是背后精密组织下的连锁反应。刘邦所在的沛县,也是战国时期的楚地,陈胜吴广起义,带动了沛县的刘邦。刘邦夺得天下后,专门安排人替陈胜守墓,就足以证明他和陈胜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而同时魏公子魏无忌也享受了同样的待遇,两人享受这样的待遇不是没有原因的。刘邦的伯乐:刘吕联盟的开始是刘吕联姻,始作俑者是吕公。有人问刘邦的第一桶金是哪里来的,在我看来,刘邦的第一桶金得益于岳父吕公。正是吕公以及吕氏家族的协助,刘邦才有了相对雄厚的基础,刘吕联盟才铸就了刘邦沛县起兵的基础。单父人吕公善沛令,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史记·高祖本纪》刘邦的荥阳被项羽击败时一路溃败,有夏侯婴高超的驾驶技术,也不能让他彻底摆脱楚军的追击。刘邦最终是依靠吕泽所率领的部队,才击败了楚军的追兵,保住了自己的性命。这说明在刘邦草创天下的过程中,吕氏集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是刘邦最后选择吕雉和刘盈的重要原因。只不过由于诸吕之乱后,功臣集团们将诸吕消灭,因此诸吕的功绩被掩埋在了历史的尘埃之中。但司马迁没有忘记这一点,他将吕雉列入了本纪加以记载,就是肯定在刘邦草创西汉过程中,吕氏族人建立的不朽功勋,其中最重要的缓解就是刘吕联姻,而一力促成此事的就是那个会“算命看相”的吕公。刘邦的志向:没有始皇帝嬴政,就没有后来的汉高祖刘邦。很多人说刘邦是市井之徒,没有什么志向大,那就大错特错了。刘邦的志向就是做秦始皇嬴政一样的大丈夫,这个志向在他到咸阳的时候就已经确立了。高祖常繇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史记·高祖本纪》刘邦在到咸阳时,看到秦始皇的威仪,发出的一声叹息,也可以看做是他为自己立下的誓言。没有目标的奋斗,是徒劳的;没有方向的努力,是盲目的;没有敢为天下先的始皇帝嬴政,就没有布衣成帝业的汉高祖。好兄弟:丰沛集团的领袖萧何和曹参。刘邦做了泗水亭长之后,能够混得顺风顺水是有原因的,因为他在沛县的人缘好到了惊人的地步。尤其在沛县功臣集团中处于领袖地位的萧何,对刘邦这个亭长格外照顾。高祖为布衣时,何数以吏事护高祖。高祖为亭长,常左右之。高祖以吏繇咸阳,吏皆送奉钱三,何独以五。——《史记·萧相国世家》而丰沛集团的另外一位主要人物,西汉王朝的第二位宰相曹参,也曾经是刘邦的老上级,属于萧何的下属和同一利益群体。平阳侯。曹参者,沛人也。秦时为沛狱掾,而萧何为主吏,居县为豪吏矣。——《史记·曹相国世家》很多人不理解,刘邦作为萧何、曹参的下属,为什么最后沛县起兵的首脑人物是刘邦而不是萧何或者曹参呢?关于这个问题,我的看法是,在最初的时候,刘邦确实是作为萧何和曹参的下属,并且在工作中干得相当不错。在逐步的接触和成长的过程中,萧何意识到了刘邦所具有的能力和背后强大的组织背景,因此在沛县起兵的时候,萧何、曹参两个人权衡利弊,才推举刘邦做了丰沛集团的领袖。很多人看到做头领的利益,但有更多的人看到了做头领的坏处,比如陈婴的母亲就告诫陈婴,你陈家祖上并没有人积累什么大的功德,就算现在的手下声势浩大,以后也难保不会有风险。於是众从其言,以兵属项梁。——《史记·项羽本纪》因此,最明智的做法是找一个有能力的人跟从他,于是陈婴听从了母亲的话,投奔了当时最有实力的一方势力,项羽的叔父楚国的将门之后项梁手下。闻项梁在薛,从骑百余往见之。——《史记·高祖本纪》同样,刘邦知道自己势单力孤,于是也投靠了实力强大且同在楚地的项梁。刘邦这么做是对当时的局势做出了分析判断之后,才做出的决定。到现在为止,在刘邦的成长之路上,出现了几个关键人物,分别是教授刘邦文字的启蒙老师马惟;刘邦游历四方时,认识的一方豪杰大哥张耳;刘邦担任泗水亭长时,对他多方照顾的萧何;起兵反秦后,对他予以兵力和人手方面支持的项梁。帝王之师:张良对于刘邦的帮助和影响。有帝王师之称的张良,对于刘邦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因为刘邦不仅能听懂张良所说的《太公兵法》的内容,还经常采纳张良的计谋,张良也因为这个原因,放弃了自己原来去投靠景驹的念头,开始追随沛公刘邦。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为他人言,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从之,不去见景驹。——《史记·留侯世家》当刘邦率先攻入咸阳之后,刘邦一时之间被眼前的纸醉金迷的生活所迷惑,安逸的生活让他丧失了斗志和进取之心。面对这种情况,勇将樊哙看不下去,直谏沛公刘邦,但刘邦听不进去。沛公入秦宫,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意欲留居之。樊哙谏沛公出舍。沛公不听。——《史记·留侯世家》在这个危机时刻,张良作为帝王之师,他赞同樊哙的观点,他劝导刘邦说:良曰:“夫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夫为天下除残贼,宜缟素为资。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且‘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愿沛公听樊哙言。”——《史记·留侯世家》刘邦对于樊哙的建议,态度是置之不理,但对于张良的建议,却极其重视,并立刻做出了回应。沛公乃还军霸上。——《史记·留侯世家》正是刘邦这个正确的决策,避免了项羽率军直接攻破函谷关将其消灭,否则的话就没有鸿门宴的精彩故事了。楚汉争雄,刘邦屡败于项羽,当他向众人征求意见,谁能帮助自己打败项羽就共享天下的时候,张良说出的自己的看法。良进曰:“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郄;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史记·留侯世家》最后在垓下之战中,配合刘邦合围项羽,并最终击败项羽让西楚霸王自刎乌江的,正是“汉初三将”英布、彭越和韩信。通过另外两件事,也可以看出张良对于刘邦的影响力之大。第一件事发生在韩信破齐后欲自立为齐王的时候,起初刘邦十分愤怒准备灭了韩信,但后来冷静下来,加之张良的劝说,便改变了主意,并派张良为信使,授齐王印信给韩信,封其为正式齐王,安抚了韩信那颗躁动不安的心。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怒。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语在《淮阴》事中。——《史记·留侯世家》另外一件事发生在垓下之战前,刘邦追击项羽,眼看就要将项羽包围,但这个时候事先说好来汇合的诸侯都变卦了,“汉初三将”的英布、彭越、韩信一个都没来。导致刘邦又被项羽打败,当刘邦有些无奈的时候,张良分析说他们之所以不来,是因为没有看到切实的利益,又担心刘邦变卦的缘故。刘邦听取了张良的建议,立刻给他们土地,果然三人如约而至,最终在垓下彻底击败项羽。其秋,汉王追楚至阳夏南,战不利而壁固陵,诸侯期不至。良说汉王,汉王用其计,诸侯皆至。语在《项籍》事中。——《史记·留侯世家》西汉王朝建立之后,张良开始退居幕后,选择跟从自己的师傅黄石公修习养性之术,但后来在吕雉的要求下,又不得不出山,并为了巩固汉惠帝刘盈的位置,出谋请出来“商山四皓”,最后稳固了刘盈的地位。刘邦并不是认为“商山四皓”有多么大的影响力,而是知道自己只对张良提起过“商山四皓”的名号,既然吕雉能请出这四个老头来辅佐太子,就证明以张良为代表的谋士集团已经倒向了吕雉一边,自己想立戚夫人之子刘如意继承帝位的念头,已经不可能实现。每个人成长之路上,在不同阶段都有不同对自己产生过巨大影响的人,没有一个人的英雄,只有集体的智慧。刘邦能够走上帝王之路,成为秦末诸雄中笑到最后的那一个人并不是偶然的,在汉高祖刘邦那并不伟岸的身躯之后,隐藏着一个又一个帮助他走上帝王之路的人,通过史料的记载,他们一个个的面庞和身形逐渐清晰起来,进入了我们的视野,让我们印象中刘邦的形象,从模糊变得清晰,他背后的团队也浮现出来,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一个强大的团队!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5806.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