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古代文献记载,经络是一套网状系统,它通人体上下、左右、内外,联结五脏、六腑、五官、九窍、四肢百骸。其中,大而直行、伏行于深部的叫作经脉;从经脉支而旁出、网络周身的叫作络脉;络脉越分越多,越分越小,小的络脉叫作孙脉(或叫作小络、孙络、孙络脉、孙络之脉)。《灵枢·脉度》篇说:“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就是对经络的明显的定义。
经络具有营养、卫护、转输等三种职能。所谓营养,是说经络是运行营血的隧道,营血在经络里边循行不休,以营养周身等作用。所以《灵枢·营卫生会篇》说:“营在脉中”。所谓卫护,是说气在经络外边运行,气与血互相依赖,也循行不休。气的作用叫作卫,就是说气具有防御外邪以卫护个体的作用。所以《灵枢·营卫生会篇》又说:“卫在脉外”。所谓转输,就是说经络自身有一种经气流通,它通过经络联属,有输送、传达体内外各种变化的作用。由于经络具有这种转输作用,就把机体各部组织器官有机联系起来,从而维持机体完整及机体同外界环境的统一。经络联属经气及循经而行的气血是互相依赖的,没有经络的联属,气血就不能运行,经气就不能通达;没有气血营养,经络就要空虚,经气就要衰惫。
经络的转输形式,大体有四种,即:从躯体外部转输到躯体外部;从脏腑转输到脏腑;从脏腑转输到躯体外部;从躯体外部转输到脏腑。由于有这种转输作用,人体各部位就会息息相关,互相作用。有病时,体内的病变可以通过经络显现于外,使我们诊断有所依据;治病时,可以循经取穴、归经用药,使针药效力到达病所。由此可见,我们认真研究经络,不但在生理、病理的理论上会有新的发现,而且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也有直接意义。经络学说之创始年代,由于史料不足,难以确论。据左传僖公十五年(公元前年),记有“乱气狡愤,阴血周作,张脉偾兴”等语。把气、血和脉联系起来看,同经络有极大关系。由此推论,经络学说似在春秋时代以前就创立了。所以到了战国时代,扁鹊治病就常以经络学说论述病机,如《史记》记载扁鹊论虢太子的病时,就曾讲到:“以阳入阴中,动胃缘,中经维络,别下于三焦膀胱,是以阳脉下遂,阴脉上争,会气闭而不通。”由此可见经络学说在战国时代已经是完备了。今存医籍,最早系统记述经络的,当推《黄帝内经》。《黄帝内经》之成书年代,虽然诸说不一,但总不出乎战国至汉初这一时期,而其所取素材则更在成书以前。各方面资料互相参照,可以推测经络学说最低创立于春秋时代以前,也可能更在远古。古人把脉与经络是混同起来的,据《周礼·天官》有“以咸养脉”一语,如果这个脉是指经络的话,那就最低在西周以前就有经络学说了。古人是怎样发现了经络呢?这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显然,我们如果搞清古人发现经络的经过,我们就可以参照古人的方法来重新验证它,这对于进一步探讨经络实质大有益处。但是,古代文献上恰恰没有明确记载这个问题,这就给我们造成一定的困难。只能从古代文献中提到的蛛丝马迹来加以推测。
1、从症状的联系上发现经络
例如,当伤风感寒时,通常出现头痛、头皮发紧、项痛、腰背畏寒、酸紧等症状,把头、项、背、腰联系起来,就成为足太阳膀胱经的上段。有些腰腿痛的病人,疼痛的部位从腰至臀,经过下肢后面一直到足,把这些部位联系起来,就成为足太阳膀胱经的下段。但是,这里有个问题,症状在一定范围不是线而是面,在部位界限并不分明的基础上得出经络线路肯定有困难。何况,症状因病不同而有千变万化,并不是都按经络线路显现出来。所以,虽然有可能从症状联系上发现经络,但可能性并不大。
2、从内脏疾病同躯体外部反应点的联系上来发现经络
古人诊病,很注意躯体外部的反应点。如《灵枢·九针十二原篇》说:“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十二原各有所出,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千金方》卷二十九也曾提到:“吴蜀多行灸法,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若里当其处,不问孔穴,即得便快,或痛处即云阿是。”这证明古代无论医者或群众,都知道寻找疾病的反应点,用以作为诊断或针灸的依据。经过长期而又广泛的实践,发现了某些器官的病证具有特定的反应点,把两者联系起来,成为经络。这里也有问题,反应点同病位之间的连线可以有多种联法,为什么偏偏出现经络线路呢?所以,从反应点来发现经络的可能性虽然有,但也不太大。
3、从孔穴的作用上发现经络
在长期的针灸临床中,发现同一孔穴可以治疗若干不同部位的病证,若干孔穴又可以治疗同一部位的病证,把这两种情况综合起来,发展成经络。例如:上肢的液门、中渚、外关、会宗、三阳络、四渎、天井和耳区的天牖、翳风、颅息、耳门等穴都治耳病。这些穴联系起来,就形成由手经上肢背面及肩、颈到耳周围的一条线路。再从单一孔穴的作用来看,液门穴可治手、臂、咽、耳、头、目、齿等部位的病证;天井穴可治肘、臂、、咽、喉、耳、头、目、颊、心胸等部位的痛证。把这些部位联系起来,就成为由手经上肢背面、咽喉到耳再到头、目、齿、颊的一条曲线路及联系心胸的一条线路。上述两类连线综合在一起,大体就构成手少阳三焦经的轮廓了。像这样,从孔穴的作用上发现经络,可能性虽然比较大,但也有问题,因为这样发现的线路还是比较粗糙的,不会像经络循行那样境界分明。
4、从针刺的感应上发现经络
古人很注意针刺的感应,《内经》把出现感应叫作“气至”。三国时杰出的医学家华佗扎针时,不但很注意针刺的感应,而且还能预先指出感应传达的部位,《三国志》对他的针法有这样一段描述:“下针,言:当引某许,若至语人!病者言:已到!应便拔针,并亦行瘥。”可见,古人对针刺感应掌握的很深刻。针灸临床工作者都有这样一个体会:运用高明的手法或粗针时,针刺的感应就强,传导的就远,甚至于有在人体上循环一周的。古代不乏手法高明的针灸医,用粗针又是古代的特点,所以古人对于针刺感应能够深刻了解,渐积至久,在此基础上定出经络线路,是很有可能的。
5、从练内功当中发现经络
内功在我国有悠久历史,古代医家多习内功。练功时,能够自觉气在周身循环,其循行路线正是经脉。所以古代讨论经络,除了引证文献以外,多在内功上着眼。如杨继洲在《针灸大成》中讨论经脉时,就参考了导引等书。杨氏自己也习内功,他讲练功时的现象是:“引督脉过尾闾而上升泥丸,追动壮元;引任脉降重楼而下返气海。二脉上下,旋转如环,前降后升,络绎不绝……久而行之,关窍自开,脉络流通。”李时珍也很注意练内功所出现的经脉流通现象,他曾说:“内景隧道,惟反观者能察照之”,所以,在他写的奇经八脉考里,也引用了《参同契》等多种丹书。由此可见,在练内功中发现经络的可能性也是很大的。
最后还要说明,以上五个方面不是互不相关的,极有可能是五方面相互参照,彼此印证,经过多次修正补充以后,才确定了经络。
经络的现代证实
年美国多名科学家已经在国际著名期刊《ScientificReports》上发表论文指出,他们利用最新技术发现了人体内“流动流体的超级高速公路”。研究人员说,这个新发现的网络遍布人体的致密结缔组织薄层,是互相连接的间质,这些间质组织位于皮肤之下,以及肠道、肺部、血管和肌肉内部,并连接在一起形成由强大的柔性蛋白质网支撑的网络,其间充满了液体。
研究人员解释称,传统的检查身体组织的方法让他们与间质组织失之交臂。长期以来,科学家在解剖过程中,无意识地破坏了间质组织的结构,当其中的液体被排空,放在显微镜下观察时,它们仅是一层简单的结缔组织。因此,人们从未意识到它们的存在。最近的发现是使用一种新的技术,称为基于探针的共焦激光显微内镜,它提供了活体组织的显微视图,而不是固定组织。
根据美国科研人员论文提供的信息,这个新器官具有以下5个特性:
第一、充满液体,其液体含量高达人体液体量的五分之一,这是非常夸张的,这个比例换算下来,将比人体的循环血量还要大出很多。
第二、这个新器官可以触及体内的所有组织,也就说可以和全身所有的器官发生联系。
第三、此器官非常微小,不易被发现,所以被现代解剖忽略了接近年,是有由于科学不断的进步,才被意外发现的,请注意,是被意外发现的。
第四、这个器官有助推癌症等重大疑难杂症转移的能力。
第五、这个新器官有缓冲功能,可以保护其他已知的器官。
事实证明,美国科学家新发现的这个新器官的特点,和我们中医中的经络学说高度相似,基本符合了传统经络学说理论的绝大多数的内容。
中医的经络学说具有5大特点:
第一、经络运转人体气血。第二、经络联络人体脏腑。第三、经络无法肉眼直接看见。第四、经络传导人体病情。第五、经络保护人体脏腑。
美国的这些科学研究人员在文中说道:“长久以来,中医的经络系统存不存在,一直是现代医学质疑的主要对象,我们的研究发现证明,中医经络的确是存在的。这将会为未来人类医学的融合性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必将促进中国医学与世界医学的结合,产生一个新的时代!”
以前有西医认为,《黄帝内经》里面对经络的描述是非常具体的,里面说的很清楚,经络是眼睛可以看得到的,大的叫经,比较细的叫络,经络里面是走血的,所以从这里大家可以看到经络是古人对血管走向的很不准确,很模糊的一个描述。古人做解剖的时候可能分不清血管、神经和淋巴结,最后画出来一个不像血管,又不像神经的体系出来。一般的人用常识想想,这个经络是很容易被否认掉的。比如现在做外科的手术,医生对做手术的部位有什么样的血管和神经都很清楚,下刀的时候都会小心翼翼的,注意不要误伤了神经、血管。但是有哪个外科医生做手术的时候会担心把经络给割断了?经络号称用一把银针就能让它起作用,怎么就不怕手术刀呢?还有,中医说人体十二条经脉有六条经过了下肢,下肢的经脉能影响肝、肾、胃这些重要器官的功能。截肢的病人,这六条经脉全都断了,但是他们除了行走不方便,内脏功能并没有受到影响,都很正常。这又怎么说得通了?针对这些疑问,其实很多提问的方式都是不对的,因为西医是分散微观型思维。看问题往往只看细枝末节。有人指出,经络肯定存在,打个不完全贴切的比方,相当于飞机航线的存在。确实存在,也确实没办法拿在手里给人看。经络是人体的能量通路,经是大通路,相当于树干,络是小通路,相当于树枝,穴位是这个能量通路系统和身体表面的交接节点。针灸是通过这些节点的作用来使不正常的通路得到恢复。当然体内还有大的节点(上中下丹田)。中医有站桩养生之说。当站过一阵子,面部头部的路线非常清晰,很好奇为什么这个路线是固定的。实际上经的路线与筋膜相合,那说白了就是肌体中阻挡物较少的路线。
中医学经络是什么?中国老祖宗早说了,它就是组织液的循环通道。如《黄帝内经·素问·经脉别论》中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经,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经四布,五行并行。又如中医气功学在描述经络中的能量运输时这样说:人身之中,阴多阳少,言水之处甚众,车则取意搬运,河乃主象于多阴,故此河车,不行于地,而行于水,自下而上,或前或后……。”结合现代科学对水的研究,就知道中医经络描述的就是水道。长期以来,西医否定中医的一个重要依据就是经络不存在,现在经过美国科学家们的艰辛研究,终于真相大白了,经络只有在活体组织液充盈的时候才能够观察,而解剖方法造成了组织液的流失,使它们被忽视了。经络路线一旦被证实,整个医学就面临着一场巨大的变革,因为过去我们太重视那些宏观的东西了,而忽视了微观的东西,自然界的规律永远是整体决定局部,微观决定宏观,微观的这些经络路线对人体的影响比神经血管大多了,运用它们,治病就有了一种全新的更有效的方法。
事实上,中药就是疏堵经络来治病的,对于细胞的功能亢进(热),就堵塞它的营养通道(经络),没有了营养,亢进自然停止;对于细胞的功能低下(寒),就疏通它的营养通道(经络),得到了更多的营养,功能自然增强。这与西药用来直接杀死病变细胞的药理有着根本的不同。可以这样说,证明了经络的存在,也就间接证明了中药药理的科学性,中药大展宏图的时候也快到了!经络就是对人体普遍联系方式的一种描述。这种普遍联系方式有几个层次,宏观的层次就是神经和血管,它们是维束管道,信息和能量可以在其中快速运输,微观的就是十四经脉,它们主要是由组织间隙组成,上连神经和血管,下接局部细胞,直接关系着细胞的生死存亡。当然我们也不能忘记,经络其实在全身是无处不在的,因为人体含有70%的水,所有细胞都浸润在组织液当中,整体的普遍联系就是通过连续在全身的水来实现的,所以,中医上还有全身无处不经络之说。
认识到经络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它将直接证明中医内在的科学性。就拿人与自然的关系来说吧,西医过去一直迷信精密仪器,观察不到人与自然的联系就认为人是孤立在宇宙当中的。而现在,人们逐渐认识到了大自然主要是通过作用于人体的水来影响人体的,而这些水就主要存在于经络系统当中,或者说经络是人与自然沟通的媒介。一旦认识到此,中医在病因认识上的科学性就显示出来了,即人顺应自然则生,违背自然则死,疾病就是人与自然矛盾激化的产物。同理,西医对病因认识上的错误也显现出来了,它并不是因为细胞病变,而是细胞所依赖生存的组织液环境,毕竟细胞相对于它所依赖生存的环境,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它们之所以病变,是组织液环境异化,使它们不得不变。要想真正地从根上消除疾病,必须改变细胞所依赖生存的组织液环境,即整体的管理。中国伟大的科学家钱学森先生,生前创立中医人体科学医学,他始终认为中医是顶级生命科学,西方用现代科学工具和手段不能解开中医奥秘,就不断用媒体嘴和懵懵懂懂的老百姓广泛体验感去妖魔化中医,这是作茧自缚,非常不正确的。可惜钱学森老先生的话早已经被隐没在历史的帐幕里了。目前美国不少医学家认为:中医的科学性证明已经逐渐到位了,一旦基本证明中医学的全部基本原理,中医的优越性就能够全面被人类社会认识,那时,中医就能得到全世界的公认,并逐步成为人类医学的主导,毕竟中医的全息整体性治疗方法是西医所无法具有的。
防失联,私信我,获取更多学习资料
请转发这篇文章让更多人看到
弘扬中医药文化
传播中医药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