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资治通鉴》是一部牛逼作品这件事,不用科普。每一个接受过完整的义务教育、有常识的中国人都应该知道这件事。
这本书在古代是不会外传民间的,这是帝王书,是博弈的最高教材。
一千多年的权谋机变世事变迁,
在中国文化最为辉煌的宋朝,经由最强文人司马光,带领当时最强文人们编撰而成。
因为某些事情写的过于直白,当时的皇帝亲自为这部书写序,相当于赐了一张免死金牌。
这本书后面就作为高级教材使用,普通人根本接触不到。
即使我们已经进入到电子时代,所有的事情还是没有超出《资治通鉴》的框架。
《资治通鉴》正如一本超级商业案例集,把一千多年最体现人类智慧的事情都说透了。
我认为的读《资治通鉴》顺序应该如此:
第一步:读原版《资治通鉴》,了解梗概,自己进行琢磨。
这里有个门槛:文言文,如果文言文不好,就放弃吧。
我们对知识还是设置了门槛的,文言文和草书就是古代精英文人的密码,天然的和百姓隔离开来。
第二步:阅读胡三省注释版,这个版本是公认的最强译本。结合了大量的背景知识介绍,以及前后的补充。能够加强理解。
第三部:读王夫之的《读通鉴论》。王夫之,湖南人,号船山先生,曾豪言自己的学问要五百年后才能被认可。没等到五百年,就遇到了曾国藩、左宗棠这批优秀的湖南籍后辈,将王夫之的作品结集、出版、发行。之后一直在湖南籍内部流传。
王夫之影响有多大呢?请看我们的开国元勋,都是在哪里接受的启蒙教育。
那句影响后世五百年,绝对不是序言。
我自己读资治通鉴已经读到汉,但想着。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再创作,或者说输出,本就是一个极为有意义的过程。
因此,我从头再读一遍。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可能持续两三年。
希望这两三年,读《资治通鉴》的体验,也能够激励到你。
今天读的是《资治通鉴》的开头——三家分晋。
史书的开头特别重要,尤其是编年体史书。不是什么阿猫阿狗的小事都能当开头。
后面很多的史书都开不好这个头,纷纷采用列传体,编年体的史书越来越少。
《春秋》的开头是隐公元年,郑伯克段于焉。孔子把这件事情定为春秋起点,也确立了春秋微言大义的写法。
这六个字,就能写出一篇论文。
”克“字,是用来形容抵抗外地的,用在了郑伯攻打自己弟弟这个场景下,说明郑伯不是一个好兄长,段也不是一个好弟弟。
兄不兄,弟不弟。
开启秩序混乱的春秋时代。
《资治通鉴》的开头,是韩、赵、魏三家分晋,周天子正式册封这三家为诸侯。
从法理上认可了,韩、赵、魏三家分晋这件事的合法性。
这个影响特别重大。
那时候,可没有法律,也没有完善的社会体系和专业的官僚。
治理天下依靠的是道德秩序。
即:
周天子享受”王德“,作为天下的拥有者,有绝对的权威去维护”道德体系“和”层级关系“。
下级的诸侯们则服从”王德“,接受周天子的分封,对自己统治下的卿和士大夫负责。
再下级的卿则接受周天子的分封。
周天子执掌天下权柄,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维护这套体系的有效性。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只有天子有资格发动战争,惩罚不符合“德”的行为。
韩、赵、魏作为晋国的“卿”却将晋国瓜分完毕,甚至没有保留晋国的祖庙,这是对当时社会秩序的巨大挑战,也是对道德准则的严重冲击。
但周天子已无力维持社会秩序,最终的选择竟然是,册封韩、赵、魏三家为诸侯,承认其合法性。
自此,战国底线不断降低,冲突和兼并不断激烈,几十个国家之间彼此征战不休,拉开长达数百年的乱世。
今天想讲的故事,是继承人的确立。
当时的分封制之下,继承规则是立长不立幼,立嫡不立庶。
但儒家并没有成为绝对的思想权威,并且道德准则已经开始松动。
晋国利益集团赵国老大想确立继承人,并且偏爱自己的小儿子。
但为了堵住呦呦众口,写了一篇类似于家训的东西,给了自己两个儿子。
三年后的某一天,老大哥突然抽查两个儿子的家训学习情况。
大儿子目瞪口呆,勉强想起三年前曾经有这么一篇东西。
小儿子则胸有成竹,一字不差的背诵出来。
赵国老大召集众手下,宣布立小儿子为继承人。
是因为小儿子真的用心去背诵,把爹的话语当做金科玉律去对待么?
绝对不是的,一定是赵老大暗地里和小儿子达成了某种默契。
日常生活中,发现自己升职升不上去,而且问题出在一些非常微小,非常微小的小事上。
比如某年某月某日某个PPT的标点错了,体现你做事马虎粗心,难担大任。
自己就要想想赵家老大的故事,是真的专注细节,还是心中另有所选呢?
另外一个利益集团老大,智子,选择的就相当粗暴。
自己的小儿子,非常的贤能,可以说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十八般兵刃舞得是虎虎生风,一嘴的伶牙俐齿撕遍天下无敌手。
但智子的智囊就出来劝说:大哥,你这儿子非常牛逼,缺少了一丝“仁”,所有的技能都会转化为欺负人的手段,这样下去我们必遭反噬啊,不能立啊。
智家老大没有同意,智囊团宣布退出利益集团,反而保全了一丝血脉。
“仁”这个东西,后面可以慢慢讲,这里可以解释为一点“余地”。
话说九分满,做事留一线。
自己吃肉的时候,别让别人连汤都吃不上。
有句话叫做文过饰非,就是这个人太有辩才了,所有人都说不过吧。
这是好事么?绝对不是,这种人将踩满油门奔向灭亡的深渊。
因为没有人替他矫正,他永远相信自己的判断。
但任何人,都有犯错的一天。
那一天的错误,将万劫不复。
今天讲了这么几点:
1、战国的大背景,秩序逐渐松动,权谋开始抬头;
2、晋升和下降,最好都要有一个理由和借口,就像电影《教父》里讲的,得提供给别人一个无法拒绝的理由。结合一下时事,你看当时深圳撸下去了多少人,上海现在撸下去多少?再结合身边的事情思考一下,透过现象,要看本质,太阳底下真没啥新鲜事。
3、做事留一线,别恃才傲物,上帝欲使人灭亡,必先使其疯狂。带着一丝谦虚和克制,福分才更加绵长。
对了,晋是“姬”姓,是周天子血亲。
如果晋不倒下,周天子也不会那么孤立无援。
历史还真就不一定什么走向呢。
历史啊,就是偶然中,充满了必然。
杨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