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春天,河南省固始县城关镇砖瓦厂的工人来到东关的“候古堆”挖土。挖着挖着居然出现了青胶泥,众人纷纷感觉奇怪。然而随着胶泥被挖出,一尊造型古怪的青铜器赫然出现在大家面前,工头赶紧让人报销给了厂里。
固始“侯古堆”旧照1、青胶黄沙,陵墓初现。随着层层汇报,信阳市、河南省两级考古队相继来到了神秘的“侯古堆”。当年5月份,考古发掘工作正式开始。工作人员发现,工人们挖到的青胶泥确实就是这座古墓的封土,在青胶泥下面还堆积着一层厚厚的沙石。
考古队员们看到沙石层后,全部都兴奋了起来,因为细沙是古代陵墓最常见的防盗手段。而且用青胶泥作为封土,可以起到防水防氧化的作用。这地下一定是座保存完好的古代陵墓,墓主人的身份应该也非同小可。
随着挖掘工作的推进,不少散落的玉佩、玉珠、甚至青铜器残片出现在了封土层中。这让考古队员们大失所望,因为这意味着有可能已经有盗墓者光顾过这里了,那些不小心散落的文物,就是证明。
侯古堆发掘现场2、宏大墓室、活人殉葬。在全面清理完封土与沙石后,一座长20米、宽10米、深2米的甲字形陵墓初见形状。奇怪的是椁室内共摆放有18具棺椁,正中央是最大的主棺,剩余17具棺椁呈发散状摆放在主棺周围,非常神秘。
打开主棺后,里面还有一具内棺。考古队员们小心翼翼的打开棺盖,一滩朱红色的糊状液体映入眼帘。液体中就是墓主人的遗骸,虽然衣物和肌肉组织都已经腐烂,但是基本骨架还能分辨出来。
侯古堆发掘现场真实照片遗骸两侧原本应该放置陪葬品的位置空空如也,只有少许玉器、珍珠散落着,再次佐证了考古人员对于墓葬已经被盗的猜想。工作人员在清理骨架时,还在下面发现了17颗甜瓜种子,也许墓主人去世前刚刚吃过瓜果。
主棺周围的17具棺椁里,各自躺卧着一具遗骸。而且骨骼完好,应该是墓主人生前的奴婢,被赐死殉葬。
后来经过河南省医科大学的专家鉴定,主棺椁里的遗骸居然是位0岁左右的女性。她到是何方人士呢?究竟是何原因才能配得上这么豪华,甚至僭越礼制的墓葬标准……
侯古堆发掘现场的工作人员、丰厚陪葬,身份疑云。后期清理的时候,考古队又在大墓东南处发现了四处盗洞,彻底证实了墓穴被盗的断论。而且从盗洞中残留的砖块、陶器残片判断,墓穴被盗应该发生在东汉时期。
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虽然墓穴已经被土夫子光顾过了,但是依然还有众多陪葬品幸免于难。也正是这些陪葬品,揭开了墓主人神秘的面纱。
侯古堆发掘现场的编钟在墓穴的西南角,存放着大量青铜器与生活用具。九件青铜鼎依次摆放着、一套9件和一套8件编钟塌陷在土中。甚至还发现了我国考古史上第一架三乘肩與,再一次震惊了考古队员们。
最后青铜器堆中的一件青铜篮说明了墓主人的身份,篮中刻有铭文“有殷天已唐(汤)孙宋公辔乍(作)其妹勾夫人季子媵簧。”由此可知这件铜器是春秋末年宋国君主宋景公为其妹妹季子准备的嫁妆,而季子的丈夫便是著名的吴王夫差。
侯古堆出土的漆器4、爱情故事,令人动容。翻阅史书,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结论。《史记》记载宋景公的妹妹确实嫁给了当时身为吴国太子的夫差。同时,根据《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述:“十一年(公元前年),吴王阖闾使太子夫差伐楚,取番。"
侯古堆出土的漆器番音潘,楚邑名,是当时的一个小国,遗址就在固始县境内。意思就是当时吴王阖闾派遣夫差去攻打楚国,攻占潘国。大胆推测,夫差的夫人季子正是在吴军与潘国作战时身亡,当然肯定不是在战场上,不然也不会刚吃完瓜果了。
吴军与潘国的作战必然是吴军大获全胜,可是由于不久便要与楚国交战,无法将爱妻带回吴国下葬,迫不得已只能把其厚葬于异国他乡。为了表示对爱妻的补偿,夫差在爱妻的墓葬中行使了诸多僭越礼节之处。
青铜龙纹方豆在诸多陪葬品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便是文初那件被工人们发现的“餐具”,名为青铜龙纹方豆。“豆”是古代的一种礼器,在大型中盛放肉酱或者腌菜之用,浅腹大口、方圆相济。
铜豆上还使用了当时流行的嵌错工艺,红铜丝穿梭在青铜器中格外精美,由此也足见夫差对夫人的爱意。人尽皆知,吴王夫差被越王勾践复仇,却没想到他还是位如此深情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