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札以千金一诺闻名,又三次拒绝王位的奇人

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脱千金之剑兮带丘墓。季札,春秋时期吴国的公子,称公子札;因封于延陵,所以又称延陵季子。他是春秋时吴王寿梦的第四个儿子。当时的吴国,锻制宝剑的技术十分精良。因而吴国宝剑声名远扬,后世由此还演绎出了吴人干将莫邪为楚王铸剑的故事。公子札出使留下过不少故事。比如在鲁国,他留下了著名的音乐评论;在郑国,他又与子产一见如故;在晋国,他还几句话惊醒孙文子,令他终生不听琴瑟,躲过了未来可能的杀身之祸……而这两句诗则出于他出使晋国途经徐国时发生的故事。当时,他礼貌地去拜见了徐国国君。礼毕,却发现徐国国君的眼神有那么片刻落在了他那金光耀眼的剑鞘上。季札明白徐国国君大约是看上了自己的佩剑,但自己还有使命在身,于是也没有开口,只是暗自决定从晋国回转时,将宝剑赠与徐君。只是待他回程之时,徐国上下素衣白幡,一派治丧的景象——原来,徐君不久前已经去世。季札心下遗憾。他的随从问:“既然徐君不在了,赠剑之事也就作罢了吧?”季札摆手道:“不行,这件事我必须要做。”于是,他拜见了新的徐国国君,并解剑相赠。新君感激,却因先王并无遗嘱,而不愿收如此贵重的礼物。季札无奈,最终将剑挂在了徐君墓前的树上,以践当时未曾出口的许诺。季子挂剑亭位于今江苏徐州季子挂剑亭季子挂剑图后来,徐国便有人作诗道:“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脱千金之剑兮带丘墓。”人说舌不及驷,季札连口头承诺都没有,却也如此守信。依据这个故事,如今的吴季子挂剑台有碑文云:“徐君者,好公子之剑而不言,君子也;季子轻宝剑而重君子,情也;察徐君之意而不吝,义也;言未出而心相许,诚也;心相许即践行,信也。”附原文:季札之初使,北过徐君。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还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树而去。从者曰:“徐君已死,尚谁予乎?”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吾心哉!”选自《史记·吴太伯世家》诗外:季札的祖上是周文王的伯伯——太伯。当年太伯奔吴,是因为弟弟季历(周文王的父亲)贤能,他们的父亲想把继承人的位置给季历,于是季历的两位哥哥,太伯和仲雍主动让贤,一起离开了陕西岐山下的周原,历经千山万水来到了当时的荆蛮之地吴。从太伯到吴王寿梦,一共传了十九世。这位吴王寿梦就是季札的父亲。寿梦生前就觉得小儿子比较贤能,想要让他作为自己的继承者,怎奈季札不同意,因此寿梦死后,长子诸樊继位了。诸樊虽然当了吴王,但心里还是过意不去,觉得父亲是想把位子交给小弟季札的。于是他又想让位。这下,季札搬出了曹国子臧的典故,不仅不同意继位,还跑了。诸樊就这样继续当着吴王,等到即将离世的时候,他想到了一个好办法。先把王位传给二弟,回头再让二弟传给三弟,那么最终这个王位就可以顺理成章地轮到季札,成全父亲寿梦的心愿。只是季札不当吴王的心十分坚定,等到他三哥吴王余眛临终,季札又一次跑了。最终,余眛的儿子僚继位成了吴王。对,这个吴王僚就是被著名的刺客专诸以鱼肠剑刺杀的那位。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99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