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的《史记》有余篇。
其中,十二本纪,记录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录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录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
《史记》非常注重对事件因果关系的更深层次的探究。
其中,《项羽本纪》是《史记》中最重要、最精彩的篇章之一。
从历史上说,具体记录了楚汉相争时期波澜壮阔的历史风云;从文学上说,本文是中国散文中最早的以人物为中心的叙事艺术杰作,文中描绘的一幅幅惊心动魄的战争画卷,塑造的项羽经典的悲剧英雄形象,对后世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可见,记录一件事情,人物刻画是十分重要的。
放眼年,影视剧中的人物刻画却十分单薄,在瑕疵颇多的剧情衬托之下,更显不和谐。
真实的人性从不完美,耐心、韧性、谅解、宽容、包涵、是人性中善的一面,同时,懒惰、多疑、善变、虚荣亦是无法忽略。
因此,《回家的诱惑》中,艾莉这一角色才会经久不衰,穿品如衣服勾引洪世贤的场面至今被封为神。
但现在很多影视剧中,为了剧情需要,人物沦为工具。
比如,《三十而已》中,北京女孩林有有放下一起追到上海,只为一个有妇之夫。
毫无逻辑可言,莫名其妙,只起到推动剧情发展的作用。
而这些饱受诟病的内容,在罗伯特·麦基的《人物:文本、舞台、银幕角色与卡司设计的艺术》中都有涉及。
作为“编剧教父”,罗伯特·麦基最出名的书应该是《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自年出版以来,已经被翻译成23种语言,畅销至今。
在这20年中,罗伯特·麦基先后出版了《故事》《对白》和《人物》,被称作“虚构艺术三部曲”,《人物》作为最后的结尾,从内部挖掘,进行更为生动的创作。
这本书比《故事》的可读性更高(没有读过《对白》),没有《故事》那么枯燥,其中涉及了大量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和文艺学,多个角度与领域去进行对人性的分析。
即使我们并不打算写作,也可以在未来读书时,可以更加深刻的体会人物的内核,体会作者创造人物时的逻辑,或者以后吐槽影视剧时,不仅可以凭感觉吐槽,还能凭逻辑吐槽,显得更有条理性。
整本书在,罗伯特·麦基强调,尽管人类世界高速发展,但人性并没有太多变化。尽管现在很多作品为了迎合大众口味,对人物形象进行重新塑造,但人性若不符合逻辑,那就会使整体内容显得十分虚假。
无论是《故事》还是《人物》,罗伯特·麦基都没有列出什么模板来让我们模仿,我想这才是这些书经久不衰的原因。无论是故事情节,还是人物特点,不同的情景有不同的发展逻辑,生搬硬套只会引人不适。
罗伯特·麦基教给我们更多的是去感受,设身处地的去思考。
现在的编剧和导演真应该好好读读这本书,免得将霸道帅气总裁创造成油腻中年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