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篇四)
四、项羽不愿称“天子”、做“皇帝”
(一)项羽当时可能就没想当皇帝。
这是项羽成败的根本。要争天下,当皇帝的话,当时项羽灭了秦军,入了关中,烧了咸阳,军势声望正盛,天下诸侯奉他为盟主,唯命是从,其实当时就可以登基称帝。
但当时的国家,是刚从春秋战国的“天子体制”中走出来不久,而秦朝采用了皇帝制和郡县制的大变革,结果二世而亡。
楚国对秦朝仇恨是最深的,“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誓言就是写照。项羽作为楚国的贵族后代,其祖父是名将项燕、死于秦军之手,其实最大的抱负是为家国报仇!灭了秦,基本完成了心愿。
项羽是楚国贵族出身,当时满脑子应该还是天子诸侯的概念,在他看来,皇帝制和郡县制是不靠谱的。
所以,项羽就选择了尊楚怀王为“义帝”,自己则选了他认为最好的地方(彭城,现在的徐州)当了“西楚霸王”。
相当于是暂时恢复了周朝的制度,楚怀王是名义上的“天子”,项家世代为楚将,其叔父项梁也是打着楚怀王的旗号起兵反秦的。
打败秦军,灭了大秦,分封诸侯时项羽才26岁,当天子似乎还不够名正言顺,那就暂时挟天子以令诸侯,当诸侯领袖和霸主,就像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一样,类似于齐桓公、晋文公。
(二)项羽对“皇帝”的称谓不感兴趣。
秦朝之前国家首领叫“天子”或“王”,下面则是诸侯。到秦朝的“皇帝”,还是秦始皇刚刚杜撰的新名词,只使用了15年,“皇帝”其实还是个新名号。
秦嬴政作为历史上第一个“皇帝”,当了11年始皇帝,秦二世胡亥当了3年,秦三世子婴当了46天皇帝。
在项羽看来,当“皇帝”不是什么好事,都是短命鬼,新名号还搞不清是好是坏,不称也罢。
封自己做了“王”,还是“霸王”,可能在他认为,已经是国之君主了。
可是他自己在名头前又加一个“西楚”,格局瞬时降为了一个诸侯。
(三)项羽缺少收纳人心的政治头脑。
史记项羽唯好以力压人,不懂以德服人,不懂人心所向之妙,缺少政治头脑和远见。一个没有政治头脑的人岂能当上开国皇帝?
灭秦前,被项梁项羽推出作“大旗”、名义上首领的楚怀王,不甘无为,为搞分化平衡,让项羽军从北路攻秦,与秦军主力战略决战;又遣刘邦带军从南路攻秦,摧城拔寨抢地盘,并约好先入关中灭秦的封关中王;目的是消耗平衡项羽一军独大的军力。
刘邦一路上是招贤纳士,能抚就抚,该屠必屠,瞄准了抢先入关中(秦的发源地、国都之地)的巨大政治福利。这福利是什么呢?就是名望!
灭秦以前的刘邦,不过就是项家军的一员心腹将帅。但灭秦以后,尤其是刘邦在关中那套收买人心的安抚手段、使出来后,就几乎有了、与消灭秦军主力的项羽平起平坐的威望。加上名义上的“天下共主”楚怀王有言在先,先入关中者为王,天下都知道刘邦即将成为“关中王,而关中咸阳则是多少年的京畿重地。
而反观项羽,眼中只有地盘、军事,不明白这摸不着的政治法统到底是什么,力量有多大,在政治认知上,二人差了档次。
得人心者得天下,刘邦打下关中,对民众秋毫无犯,谦虚内敛,又迎接项羽军进入咸阳。
看看项羽是怎么做的:
《史记项羽本纪》中的记载,项羽在咸阳屠杀民众,“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
滥杀民众,坑杀降卒虽能立威减负,却不能服众、收纳人心。
(四)项羽志向不远、虚荣又儿女情长。
在鸿门宴上,项羽听信所谓的“杀了刘邦会让诸侯寒心”等说辞,犹犹豫豫,错失了除掉有潜力和他比肩的对手的时机。
分封诸侯时,就算暂时不宜登基做“天子”,也应该占据秦地(关中),做关中之王,而不是什么“西楚霸王”。
当众人劝谏时,项羽回道:“富贵不归故乡,如锦衣夜行,谁知之者!”置之不理。
而定都彭城,最大的原因也是离家近,项羽祖籍江苏宿迁,徐州距宿迁咫尺之遥。
凡争夺天下者、实为你死我活,项羽却有妇人之仁,思念故乡,儿女情长。
致兵败自刎前,喊出的“霸王别姬”绝句:“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向他的女人虞姬感叹:我有拔山之力,盖世之气,奈何时运不济。
想“甩锅”给他的失败是怨时运不佳!
再看刘邦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显露的则是求贤若渴的意念。
(待下篇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