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楚霸王项羽,既是乱世造就的英雄,也是乱

夜已深,楚军大营主账中,西楚霸王项羽看着依偎在自己身边的虞姬,心中无限惆怅。一口饮掉杯中的酒,他猛得起身拔出佩剑,乘着酒兴大声唱道: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

公元前年,10月,西楚霸王项羽率领的十万大军在垓下被汉军围困,预感到自己大势已去的项羽唱出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垓下歌。

垓下战败,项羽带着八百亲兵突围,被汉军一路追赶到乌江边后,走投无路的他自刎于乌江边。我国历史上最勇猛的武将带着满腔的不甘结束了自己悲壮的一生。

西楚霸王项羽,姓项名籍,字羽,因此被称为项羽。24岁时随叔父项梁在吴中起义。

公元前年,叔父项梁战死后,项羽成为楚军统帅。

项羽剧照

公元前年,项羽在巨鹿以3万人马,打败了秦军20万主力军,一战成名。此战后,项羽一路高歌猛进,将自己的手下兵马发展到40万人,定都彭城。最后,却因为决策的失误,被韩信带领的汉军围在垓下,只带着八百亲兵突围。

公元前年,身边只剩下20几个人,走投无路的项羽,在乌江边自刎!

“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

一曲垓下歌,唱出了项羽心中的不甘,也唱出了项羽心中的无奈:“时机于我不利,战事于我不顺,这一切都是天意。”项羽认为,自己的一切失败都归罪于上天,是上天故意要亡他。但后世许多人却认为项羽失败是因为他的性格。

项羽的失败是因为他的性格?

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纪》中认为项羽刚愎自用、狂妄自大,听不见别人的意见,且生性多疑的性格缺陷是导致他失败的主要原因。而项羽的性格缺陷,从鸿门宴和对待他的谋士范增的态度,就能看出来。

剧照

范增是秦朝末期时有名的谋士,70岁时才投奔到项羽的帐下,项羽称他为亚父。公元年,刘邦先进入咸阳,根据当时刘邦与项羽的约定,谁先进入关中,谁就先称王。刘邦率先攻入咸阳,就打算称王。项羽知道后,愤怒不已,要与刘邦决一死战。与项羽兵力悬殊巨大的刘邦自然不愿意立即与项羽开战,于是就打算在鸿门这个地方,来向项羽请罪,以求得到休养生息的机会。

范增看出了刘邦的假意奉承,就向项羽建议趁这次的机会杀死刘邦。他在鸿门这个地方设下宴席,命令项庄在宴席上以舞剑的名义杀死刘邦,永绝后患。但项羽没有采纳范增的建议,让刘邦得以逃脱。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鸿门宴”。

鸿门宴后,刘邦的团队意识到,必须除掉范增,否则虽然躲过了一次鸿门宴,但范增一定还会想办法劝说项羽杀掉刘邦。

剧照

于是,深知项羽多疑的刘邦和他手下的谋士们,定下了一条离间之计,来离间范增和项羽。他们在项羽派使者来汉营时,将使者领到了一个非常漂亮的房间里,又端上了美酒佳肴。刘邦故意在门外大声叫到:“亚父的使者来了吗?亚父有什么吩咐吗?”使者只好回答说他不是亚父派来的,而是项羽派来的。

于是,刘邦一听就说原来是弄错了,还以为是亚父的使者。还故意令人将使者换到了一间普通的房间,并换上了非常简陋的食物。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计谋,却改变了项羽的一生。使者回到项羽的大营后,将此事告诉了项羽。多疑的项羽认定,范增是刘邦的内奸。从此以后,常常对范增冷嘲热讽。范增怎么能忍受项羽这样的猜疑呢,他找了一个借口,离开了项羽。

范增离开项羽时,正是项羽兵力最强、实力最盛的时候。所以,他丝毫未将范增的离开放在心上。此时,天下的纷争似乎已经渐渐明朗,只有项羽的实力最为强盛。他自立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同时大封天下诸候。

项羽的这个决定,直接导致了他后来的失败。他忽略了关中这个具有重要战略价值的地方,没有将都城建立在这里。而是选择了继续往东走,把都城建立在了政治、军事、经济地位远不如关中的彭城。

同时,他在分封诸候王时,还把关中这个强有力的大后方分给了刘邦。项羽分封诸候的本意是为了要钳制刘邦,但偏偏没有认识到关中的重要性,而将这个良好的大后方分给了刘邦,反倒为刘邦赢得楚汉战争最后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刘邦有了关中这个大后方之后,迅速壮大了自己的势力,最终刘邦胜了,而项羽失败了。

其实,项羽的失败与其说是因为他的性格,不如说是因为范增走后,他的手下再也没有可信赖的谋士,他缺乏运筹帷渥,能掌控全局的人才。

也许熟悉这段历史的会说,怎么可能呢?且不说项羽自身非常神勇,可以一挡百,他手下的大将也个个都是英雄了得的人物。项羽怎么会缺乏人才呢?

然而,我们仔细看一下就不难发现,项羽的手下将领们都和项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勇猛有余,智慧不足,如龙且、英布、钟离魅、虞子期。

英布

龙且是从小和项羽一起长大的,情如兄弟,是项羽手下的第一猛将。在战场上也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但他最后却是死在韩信的手下,是被韩信用计谋杀死的。

再来看英布,英布本身是平民,从小就没有受过多少教育。后来又因为犯了事而成为了囚犯。在服刑的时候结识了大批的囚犯,走上了反秦的道路,才投在了项羽的帐下。

钟离魅和虞子期也和这两位差不多,都是有勇无谋的人物。也就是说,范增离开以后,项羽的团队里剩下的都是武将,而不是运筹帷渥,决胜千里的文人谋士。

一个想要争夺天下的队伍中,没有一个能够运筹帷渥,掌控大局的人,就犹如帆船在大海中迷失了方向。所以项羽在灭了秦国之后,就出现了忽略关中这样重大的决策失误。

这个决策上的失误,决定了项羽最后战败的命运。试想如果项羽的手下有张良、陈平那样的谋士,这种情况还会出现吗?答案一定是否定的。那么,为什么项羽的手下会出现这种文武严重失衡的情况呢?

其实是因为项羽心中一个根深蒂固的思想观念,那就是反文化,鄙视儒生。《史记·项羽本纪》中曾说过,项羽很小的时候,他的叔父项梁就开始教他读书,可是项羽不愿意学。他说:“读书识字只能记住人名,并没有什么用。”

所以,项羽对于文人儒生是没有多大的好感的。文人儒生在项羽那里都得不到重用。比如我们刚才提到的陈平,最初也是在项羽的帐下,却苦于一直得不到重用,最后才投奔刘邦。

项羽对文化的鄙视是导致他的队伍里文臣和武将严重失衡的原因。那么为什么项羽的内心这么鄙视儒生,反文化呢?其实这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原因,项羽生活的时代正是秦朝后期,那个时候的中国,出现了一种全民的反文化风气,这种风气的形成让当时的人们都不愿意学文,反而疯狂地崇尚武学。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原因有两个。

第一个是因为遭逢乱世。

遭逢乱世,一切都以武力为尊。打江山,抢地盘,依靠的大多都是武力,而不是儒生的口才。那个时期打天下的人们,根本就意识不到,打江山不但要武力,还需要智慧和计谋。

第二个是秦始皇焚书坑儒。

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的春秋战国时代,是我国历史上文化最丰富最繁华时代。儒家、道家、法家等各种学术流派都争相现世,各有各的主张。几乎每个国家都有自己所信奉的学术流派。

到了秦始皇统治后期,法家思想战胜了其他思想流派。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李斯和秦始皇联合做了一件大事,就是“焚书坑儒”。正是这件事情,让儒生的地位急剧下降,大家都不愿意再去学习那些被认为没有用的文化知识,从而使得那个时代的中国出现了一种全民的反文化风气。

剧照

除了项羽,我们在秦末起兵的其他势力如刘邦、陈胜吴广的身上,都能看到这种鄙视文人儒生,反文化的气息。据史料记载,刘邦污辱儒生时,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将儒生的帽子摘下来的,在里面撒尿。

但是后来刘邦在一个叫做鹂食其的人的提醒下,意识到了文化的重要,转变了对文人的态度,渐渐地让他的身边聚集了不少的有智慧的谋士,最终取得了胜利。但项羽终其一生也没有明白文化的重要,所以他败给了翻然醒悟的刘邦。

乱世出英雄,项羽正是那个造就出来的英雄。他的成功与他所处的时代有着非常大的关系,试想如果秦始皇和秦二世都是明君,项羽就不会和他的叔叔起兵造反,也不会成为一个英雄人物。

但项羽也是那个时代造就出来的悲剧性的人物,如果他身处的时代是一个全民学文的时代,那么他的心中就不会有那么重的反文化情结,也许他的人生会是另一个完全不一样的结局。

参考文献:《史记·项羽本纪》、《汉书》、《两汉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53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