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史记》中,项羽的军事实力被高估了,而政治能力却被低估。垓下之战,项羽战败,带八百壮士溃围而出。渡过淮河后逃至东城,只剩下二十八骑相随。项羽对这二十八个手下说:我起兵至今已经八年了,打了七十多仗,抵挡我的人都被我击破,我所攻打的人都向我臣服,从来没有打过败仗,这才称霸天下。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这段话的意思归纳起来有两点:第一,项羽在垓下之战前从来没有被打败过。第二,因为项羽百战无敌,所以才能称霸天下。事实真是如此吗?我们一点点来分析。战神的败绩公元前年,刘邦趁项羽征伐齐地之时,率诸侯联军合计五十六万人,进攻楚都彭城。
大军势如破竹,没费太多力气就攻入彭城。刘邦入住楚国王宫,收项羽美人、财货,日日置酒高会,不亦乐乎。面对空前的危机,项羽留下诸将攻齐,自率三万精兵回击彭城。面对几乎二十倍于己的敌人,项羽从清晨发动攻击,到中午就彻底击溃联军。刘邦逃入睢水,军士溺死者不计其数,“睢水为之不流”,刘邦仅以身免。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后世伟人如是说。事实上,霸王并未沽名钓誉,而是对刘邦发动了猛烈的追击。那么为什么项羽没能追上刘邦呢?因为他被打败了。《史记》中《项羽本纪》记载,彭城之战后,项羽一直追击刘邦至荥阳。战果如何,太史公没有讲,笔锋一转,讲齐国方面去了。
项王之救彭城,追汉王至荥阳,田横亦得收齐,立田荣子广为齐王。但在《高祖本纪》和《灌婴列传》中,我们发现了端倪。原来刘邦在荥阳收拢士卒,并得到关中援兵,击败了楚军。其中灌婴率领骑兵,击破楚国骑兵,表现尤为出色。汉王稍收士卒,与诸将及关中卒益出,是以兵大振荥阳,破楚京、索间。灌婴虽少,然数力战,乃拜灌婴为中大夫,令李必、骆甲为左右校尉,将郎中骑兵击楚骑於荥阳东,大破之。真实的历史就是:项羽追击刘邦至荥阳,被击败。太史公为了塑造项羽的战神形象,把这件事拆开来写,在《项羽本纪》中写项羽追击刘邦到了荥阳,在《高祖本纪》和《灌婴列传》中,写刘邦打败了追击的楚军。
所以项羽说自己从没打过败仗,是有水分的。荥阳之战后,楚汉进入长期相持阶段。由于刘邦的顽强抵抗,楚军始终不能越过荥阳——成皋一线,遑论攻入关中,当然也称不上“所当者破,所击者服”。可见项羽的军事实力,是被高估的。霸王的谋略如果说项羽的军事能力被高估,那么他的政治能力则被后人低估。项羽把自己称霸天下的原因归结为百战无敌,事实上一个只有武勇没有谋略的人是不可能成为一代霸王的。我们就拿历史上最有名的饭局——鸿门宴来说。后人常以项羽鸿门宴不杀刘邦是致命失误,但其实这是一个正确的决定。《史记》上说鸿门宴之时,项羽有四十万大军,刘邦有十万大军,但其实项羽的大军是诸侯联军,他自己的楚军主力不过六七万之数,并不占据压倒性的优势。
如果项羽借故杀掉刘邦,必然会引起诸侯离心,互相猜忌,加上刘邦的手下们带着十万军也不是吃素的,到时候关中混战,鹿死谁手实在难说。所以挟巨鹿战胜之危,在鸿门宴上恐吓一下刘邦,然后把他封到偏远的汉中,实是一个妙着。再说项羽分封诸侯,分的都是破秦有功的将领,而六国原来的宗室贵族则被忽略,为自己埋下隐患。最突出的就是齐地,齐国宗室田荣兄弟没有得到封地,后来就一直反对项羽,让项羽不能全力对付刘邦。但项羽这样分封,也有自己不得已的苦衷。需知楚军西向攻秦之初,项羽只是军中“次将”,即便后来杀了宋义,自立为“上将军”,毕竟也只是楚将而不是楚王。
在那个讲究血统的年代,项羽想要称王是没有法理依据的。所以项羽想要称王,就要先分封跟他一起攻秦有功的军功将领。这帮将领得了好处,自然也就会拥护项羽。在他们的拥戴下,作为军功最大的将领,项羽也就一跃而成为霸王,给自己挑选了最大的封地。项王欲自王,先王诸将相。谓曰:「天下初发难时,假立诸侯後以伐秦。然身被坚执锐首事,暴露於野三年,灭秦定天下者,皆将相诸君与籍之力也。义帝虽无功,故当分其地而王之。」诸将皆曰:「善。」乃分天下,立诸将为侯王。由此可见,绝不是毫无心机的一勇之夫,他的政治谋略是被低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