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史记 >> 史记简介 >> 项羽悲剧之解构

项羽悲剧之解构

北京酒渣鼻中医医院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8846371.html

1.不能竟学之浅尝辄止

司马迁在《项羽本纪》里写项藉“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学万人敌(兵法)“又不肯竟学”等。太史公没有点评项羽的表现,也没有附带议论,但让我们感受到的是,此等描述的字里行间,隐隐的是在暗示项羽命运悲剧源于此种性格因素。

人的命运由很多种因素决定,俗语说“性格决定命运”,性格是不易改变的,而在项羽性格中对待学习的态度,决定了他以后能走多远。

太史公在《项羽本纪》的开头就写项羽浅尝辄止的性格特点,似乎又是在给我们透漏了点什么,但是却没有明说,让后世的读者自己去揣摩。联系全篇,司马迁实际上在借助此等细节描写,表达对项氏失败的某种观点和判断,只是用具体的细节和描述来呈现。

史学家往往不是用直白的议论来展现自己的观点,而是用具体的细节和描述来代替。在史学家眼里,其实细节比议论更有说服力。一字之中寓褒贬的史家笔法从孔子整理的春秋开始,一直被后世的史学家所沿袭。司马迁在《项羽本纪》中也一样。就项羽年少学习的过程及其表现出来的特点,以及由此反应出来的更深层的问题,都在字里行间得到彰显。

2.放虎归山之妇人之仁

古人云“机不可失失不再来”。项羽在鸿门摆宴可谓为自己创造了一个灭掉刘邦的绝佳机会,但是当机会来临的时候,项羽错失良机。或者说是他就没有想抓住这次机会。新丰鸿门之会,项羽以40万之绝对优势兵力,完全有剿灭刘邦的实力和可能。鸿门之会的宴席上,范增“数目项王”而项王都“默然不应”,万般无奈之下,范增只能召唤项庄,当堂舞剑,尽管中间出了突发状况,被项伯搅黄了。最终导致刘邦借上厕所的机会溜之大吉。在范增眼里,项羽此举即是放虎归山无疑。所以,范增很生气的说“竖子不足与谋”这等鄙薄的话。

错失良机就意味着错过辉煌腾达的机会,明知是良机却仍然错过就是一种罪过,一种不可饶恕的罪过,必然要自食苦果。项羽就是这样。那么项羽为什么没有采纳范增的建议在鸿门杀掉刘邦呢?

其实项王有自己的逻辑:

首先,项伯私会张良后,在项羽耳边吹过风。在项羽的意识里,自家叔叔的话语总是要听的,这种听从是不掺杂任何政治利益的。

其次,刘邦和自己受命于怀王,约为兄弟,兄弟情分需要顾及。既然刘邦亲自来道歉认错了,兄弟如此诚恳,哪里需要考虑那么多,更不会想图灭了他。在《项羽本纪》里项羽就对刘邦说“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藉何以至此”。项羽在骨子里真没有在鸿门就灭掉刘邦的想法。此时的项王沉迷于兄弟情深的浓浓情意之中。

第三,鸿门宴会在项羽心理是款待和自己并肩抗秦的好兄弟刘邦一行,怎么范增忽然要示意自己安排宰杀刘邦?这完全有点不合常理,这个范增是不是老糊涂了,人家风尘仆仆的来到我的地盘,不好酒好菜款待,怎么好安排人杀了他呢?于是在项王心中,就没有找到要在鸿门杀刘邦的想法,所以才对范增的建议如此懈怠。

归结到一句话,项王性格里有妇人之仁,最终导致了鸿门放虎归山后,自尝苦果。

2.鸿门受璧之角色转换失当

角色的适时转换是把某些事情(尤其是大事情)做好的重要保证,一旦角色转换失当,就可能会造成一系列定位失当,定位失当就会出现分寸拿捏失当,进而对事情的未来走势造成极其深远的影响。项羽在鸿门之会中就犯了角色转换失当的错误。刘邦借着上厕所之机溜之大吉,并命张良献上白壁一双给项羽,项羽收下后置于座上。这时候的项羽肯定觉得刘邦这个兄弟挺好的,走了之后还记得给自己送上礼物。他还沉浸在哥俩好的个人情绪之中,忘记了这是关系到以后天下格局的重要政治机遇,他只当是兄弟间的宴饮之欢。所以可以肯定的说,鸿门之宴中的项羽是个被亲情和兄弟情所占领的普通人,而不是一个深于权谋的政治家。换言之,项羽由于性格使然,有时候不能很好地扮演自己的角色,或者说他不能适时地转换政治家和普通人这两个身份。鸿门宴中,从谋划天下而言,他应该切换到政治家的角色上,但是很遗憾,他还是停留在重情义的普通人的位置上,所以对当时的项羽而言,款待好来宾(包括政治对手刘邦)是第一重要的,因为他是新丰鸿门的东道主。进到地主之谊,照顾好来宾,这是第一要义,至于要算计对手,争夺天下,那是以后的事,反正不能在我项羽做东道主的新丰鸿门这个档口,不然岂不是要被天下英雄耻笑,万万不可!

项羽在需要定位在政治家的时候,却扮演起了凡夫俗子,关键时刻的角色转换失当,导致了刘邦溜之大吉,给自己的灭亡埋了可定时炸弹。最终项羽也自食苦果,葬送了自己的天下。尽管说大家喜欢项羽的原因之一就是他胸中有儿女情长,但是作为政治家,他还是有致命的硬伤的。

3.谋烹太公之感情用事

相持成皋时,彭越数反梁地,绝楚粮食,项王患之。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不急下,吾烹太公。”《史记?项羽本纪》

从史书记载的内容看,项王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不得不拿刘邦的父亲作为要挟,从项王的语气看,其一项王是逼不得以;其二他认为这已经是杀手锏了,刘邦是必定会退兵的。凭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项王是个重情义的人,情义在他的内心占据重要的位置。所以鸿门宴中项伯的话他才会听取,因为他叔父的话是亲情的象征,既然是亲友长辈的话自然是要听的。故而在成皋相持阶段他才会想拿太公相挟持,实际上是他自己对亲情和情义的重视。而感情用事却是政客最大的软肋,在项羽的身上是如此鲜明地得到了体现。

我们且看看刘邦的说辞:其一“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其二吾翁即若翁;其三必欲烹若翁,则幸分我一杯羹。不仅不为项王所要挟,反而偷换概念把“吾翁即若翁”,调侃项羽自己要分一杯羹!这是项羽根本不能想见的情况,人竟然有无情无赖者若此!而这正是刘邦和项羽的不同,一个无情无义,一个重情重义。从这一点而言,刘邦是为政治而生的,而项王却更接近普通人。如果从政治素养来说的话,显然优劣已现。范增在鸿门宴中说的话“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犹然在耳。范增当时生气的也就是项羽太重亲情和情义,而忽略了政治利益和政治前途。

项羽叱咤风云多年,尽管和天下失之交臂,但是却被后世一直传颂。刘邦霸有天下,刘氏天下延续几百年!得失成败之间,自然有诸多因素,但是就项羽而言,要做政治家的话,其性格存在巨大缺陷。而性格乃是根深蒂固之物,很难改变。所以,从这个角度而言,项羽失天下是必然的。性格决定命运,这点在项羽身上还是表现得淋漓尽致的。所以性格缺陷是项羽失天下的主要原因。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5200.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