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始皇的第五次巡行途中,得病不久后便身亡。关于始皇之死,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做了简略记载:
“至平原津而病,始皇恶言死,群臣莫敢言死事。上病益甚,乃为玺书赐公子扶苏曰:‘与丧会咸阳而葬。’书已封,在中车府令赵高行符玺事所,未授使者。七月丙寅,始皇崩于沙丘平台。”
《李斯列传》载:“其年七月,始皇帝至沙丘,病甚,令赵高为书赐公子扶苏曰:‘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书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
但上述有关记载都没有详细记录了秦始皇得的是什么病,也没有提到御医们对始皇如何进行救治等。这似乎就给人们留着了这样一种感觉,始皇帝在巡行途中突然得病,病情十分严重,留下遗诏,死于沙丘平台。
就这样不明不白地死去,实在是有些扑朔迷离,令人费解,是否还有别的隐情?
历来怀疑者们把目光都聚焦在了侍奉秦始皇身边的赵高身上,认为始皇之死,很有可能是被赵高所谋杀,并列举了相关疑点,论证赵高是策划谋杀秦始皇的主犯。究竟秦始皇是病死还是被谋杀呢?
从相关史料探析,笔者认为秦始皇是由于身患多种疾病,在当时医疗条件下得不到有效救治而导致死亡的。主要根据如下:
其一、生理疾病因素
尉缭对始皇的为人、相貌、声音、性格特征,有一段精当的描述:“始皇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
这段话生动地揭示了秦始皇先天或发育过程中落下的生理疾病。郭沫若认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四项都是生理上的残缺”其中两项比较明显的残缺,“挚鸟膺”原指挚鸟前突的胸膛,这里即指现代医学上所说的鸡胸,是软骨症的一种特征。“豺声”表明是呼吸系统的一种疾病,一般认为是支气管炎。
始皇在巡游途中,环境、气候、饮食多变,所遇到的灰尘、花粉、冷空气、或所食的鱼、虾、蟹、蛋之类以及情绪波动等,均可引起哮喘的发作,导致病情的恶化,甚至危及生命。可见秦始皇既有宿疾,时有复发可能,后来又罹患其他疾病。
其二,操劳纵欲过度。
秦王政22岁举行冠礼亲政,镇压了长信侯嫪毐的叛乱,第二年罢免了吕不韦的相权,全面执掌朝政大权。对外又忙于紧张的军机,发动对东方六国的统一战争。在公元前年统一了中国,又开始一系列的制度改革。
当他进入39岁到50岁的年龄阶段时,凡“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上至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躬操文墨,昼断狱,夜理书,自程决事,日县石之”“衡”时当时计量重量的秤。“石”,即是斤的重量计量单位。“呈”也通“程”,是指每天的工作定额。总的含义是,秦始皇规定每天要批阅斤的文书,不完成定额不能休息。他日夜操劳,政务上已不堪负重,随着年龄的逐渐老化,各种退行性病变正在袭击着他的躯体。
私生活上,秦始皇可能也过于放纵。虽然我们没有秦始皇后宫妹子的具体数据,但从《史记》记载中,他有24个儿子,10个公主,一共34个子女的规模,早夭的未统计。从这种生育能力上讲,秦始皇必然也是纵欲无度,导致元气难以恢复,又怎么可能没有病呢?
那么为什么秦始皇偏偏死在了第五次巡行过程中呢?
这一次出巡与前四次相比,行程最远,往返近万里‘时间最长,历时9个月。行程中原已患有宿疾的始皇登山、渡江、泛海、都要消耗很大的体能,已经疲惫不堪。经过春夏秋冬、遇到霜雪风雨、酷夏暑热,都难以适应,着时他旧病复发的外因之一。
那么,秦始皇有可能是赵高谋杀的么?
谋杀只说查无实据。司马迁治学严谨,如果这种说法成立,或者存在可能性,司马迁不可能不采用。如果赵高又谋杀秦始皇的任何阴谋活动,他也会给予充分揭露的。但在《史记》中查不到任何赵高谋杀秦始皇的迹象。
司马迁本热是非常鄙视赵高为人的,绝对不会为他隐恶。同时司马迁对秦始皇之死的记载虽然简略,但十分清楚,从始皇得病,病情益重,留下遗诏到驾崩,没有被谋杀的蛛丝马迹可以剧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