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穰苴在历史上记载不多,他怎么能排到《史记.列传》第四位呢?司马迁的这种排序又按照什么来的呢?
今天就从姓氏和《司马法》两个方面来讲司马穰苴。
天津甲骨文
司马法
司马穰苴真的要感谢齐威王,因为是齐威王在收集《司马兵法》的时候,把司马穰苴的事迹列入其中,后世称齐威王收编的这部兵书为《司马穰苴兵法》。传说,《司马法》是姜子牙所著。但是据我估测,这又是一本无名氏写的书。这应该是一部经过多人整理、汇编而成的兵法,司马穰苴因为是田齐家族中一位有名的兵法家,所以齐威王就把他当成一张名片打出来了。与其说是司马穰苴列传第四,不如说是《司马兵法》第四。
国之大事,唯祀与戎
因为《司马兵法》是中国兵法类著作的始祖,所以排名当然得要高一些了。
司马穰苴的记载,也只在“立威”二字。讲到底,就是怎么让别人能听你的。把法律的威信树立起来,法律中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才能够得到贯彻执行。这也是秦国仅凭“耕、战”二字,就可以取得天下的终极原因。
到底应该“以法治军”,还是“以仁治军”呢?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讨论一下!
姚、妫、虞、陈、胡、田、孙、袁,这些有虞氏的后代
1、以官位为姓的司马穰苴
《史记》中记载,司马穰苴是田完的后代。他怎么又变成了司马穰苴呢?司马这个姓氏,肯定是以官位为姓。齐景公因为司马穰苴击败了晋、燕的军队,便封他为大司马。田姓这个大家族因为他的功绩,在齐国也越混越好。
2、这些姓氏全部都是大舜的后代。最早的两个姓氏是姚和妫。
①上古传说,“姚墟”是虞舜居住的地方,所以大舜便是姚姓。
②史书记载,虞舜曾居住在妫水这个地方,所以便以妫为姓。
《史记》中记载,大舜是黄帝的八世孙。黄帝本为姬姓,是周王朝的祖先。
黄帝时代的上古12姓分别是:
姬、酉、祁、已、滕、葴、任、荀、厘、姞、嬛、衣。
传说伏羲氏姓风,炎帝姓姜。
伏羲姓风比较好理解,八卦中的巽是风,代表长女,所以伏羲的时代应该是母系社会。
炎帝姓姜、黄帝姓姬,这些都带有女字旁的姓氏,很明显的传递出了母系社会的特征。古书中也记载:
上古之人,只知其母,不知其父
从黄帝赐姓开始,华夏大地应该进入父亲社会了。司马迁的《史记》,应该是源自于分封制的姓氏学。也就是说,以家族为单位。
3、姚、虞、陈、胡、田为妫汭五姓
①姚姓上面讲过了,就不赘述了。(姚墟)
②虞姓也很简单,“有虞陶唐”,大舜称为有虞氏,所以虞姓也成了舜帝的后代。
③陈姓也比较好理解,因为周天子把虞舜的后代封在了陈国,所以其后人以国为姓。
④胡姓也是很好理解的。因为周王朝封的第一位陈国君主就是胡公,因此有一部分后人就以胡为姓。
⑤田姓就是陈完的后代。这里有几种说法。
第一种就是陈和田在古音里发音相似,与殿差不多,所以陈完就把陈姓改成的田姓。
第二种就是齐桓公赐田于陈完,为了感谢齐桓公,所以就改为田姓。
第三种就是隐姓避难。这种说法有些牵强,当然,后世很多姓氏都是这样产生的。
这五大姓氏,就是有虞氏最主要的后代。
4、特别介绍袁、孙二姓
1、袁姓最出名的就是东汉时期的四世五公。袁术以“代汉者,当涂高也”的谶语自立为仲代皇帝。这个谶语的背后,就是袁姓的始祖一一袁涛涂。袁涛涂的父亲名诸,字伯爰。他的后代就以其字中的爰为姓,爰与辕是同音字,最后变成了袁姓。
往上追,这只属于陈胡公的后代。也就是说,是在陈国后代里面,一支比较出名的姓氏。
2、孙姓出自田姓,其始祖名叫田书,是田完的后代,出自于陈国,大舜的后人。
田书在公元前年(齐昭公19年),因为攻打莒国有功,齐昭公把他封在乐安,赐姓孙氏。孙书的后代,有大名鼎鼎的孙武、孙膑,都是著名的兵法家。
姓氏来例
1、母系社会的残留。
2、上级的赐姓。
3、以地名为姓。
4、以官职为姓。
5、以祖先的字为姓。
6、后世少数民族融入华夏族时的改姓。
7、以国为姓,就是以部落的形式为姓。这是一个比较大的来源。
8、当然还有以氏族图腾为姓、以居住方位为姓等等,就不一一例举了。
个人感觉,姓代与八卦应该有一定联系。八卦最早应该是代表方位,也就是一个坐标。这个坐标对应的是一个个部落。这些部落形成了一个大的联盟,盟主让巫史用文字(或别的形式)去记载。长期的积累,形成了世系。这应该就是中国文化最早的雏形。
出于管理的方便,给予方位上的编号,来记录各个部落的大事记。各个部落发展壮大,也按照这种方式去记载。这就形成了一种标准化的管理方式。所谓的伏羲画八卦,就是把部落的图形给画出来,并按照一定方位给排列出来。这就是空间上的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