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鲁迅先生在他的《汉文学史纲要》一书中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17世纪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而唐太宗李世民所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这话比培根早了将近一千年。可见中华优秀文化不仅源远流长、积淀深厚、博大精深,而且是中华民族承前启后、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
以人为镜,明得失;以史为鉴,知兴替在中华这座丰富的文化宝库中,她蕴藏的每一部历史典籍,都是一段中华民族历史文明的缩影。熟读中华传统经典,不只是为了熟知和传承,更是为了能从她的优秀历史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
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上拥有古代典籍最多的国家,历史上已毁损的不算,仅流传至今的古籍就约有十万余种,记载和保存了传统文化的丰硕成果。古人很早就已重视对其分类。其中最主要的是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经”是指儒家的经典及其注疏,“史”是历史著作,“子”是学术类著作,“集”是诗文词赋类著作。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我们今天及之后要谈论的是一本著名的历史著作——《史记》,众所周知,《史记》作者:司马迁,字子长,其父亲司马谈曾任太史令,写古今通史的愿望没有实现,临终要司马迁完成其夙愿。后来,司马迁继任父亲太史令之职,开始写《史记》,历十余年。其间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可司马迁仍旧坚持完成所著。
《史记》《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通史,不但规模巨大,体系完备,而且对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影响很深,历朝正史皆采用这种体裁撰写。同时,书中的文字生动性,叙事的形象性也是成就最高的。
史学家皆称《史记》是一部“体大思精”的历史著作。体大,指《史记》的五体结构和系统性;思精,指《史记》内容的全面性和进步性。
《史记》体例完备,内容丰富,囊括中外,贯通古今。它上起黄帝,下迄太初,汇总古今典籍,“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多年的历史,成就一部百科全书式的中国通史,从内容到形式都是划时代的伟大创新。
《史记》与后来的《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三国志》(陈寿)合称“前四史”。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
鲁迅先生在他的《汉文学史纲要》一书中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有很多我们今天所熟知的经典故事皆是出自《史记》,比如:出自《史记·五帝本纪》的轩辕天子;出自《史记·殷本纪》的网开一面、囊血射天、酒肉池林;出自《史记·周本纪》的左支右绌;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的焚书坑儒、指鹿为马;出自《史记·项羽本纪》的拔山扛鼎、先发制人、破釜沉舟、鸿门宴、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沐猴而冠、霸王别姬、四面楚歌、无颜见江东父老;出自《史记·高祖本纪》的一败涂地、约法三章、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运筹帷幄、高屋建瓴;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的卧薪尝胆、鸟尽弓藏;出自《史记·赵世家》的一狐之腋;出自《史记·孔子世家》的招摇过市、韦编三绝;出自《史记·陈涉世家》的鸿鹄之志;出自《史记·平原君列传》的毛遂自荐、脱颖而出、歃血为盟、因人成事、一言九鼎;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完璧归赵、负荆请罪、怒发冲冠、刎颈之交、胶柱鼓瑟、纸上谈兵。
在这些故事中,有正义之士,有奸恶之徒,骊姬的蛇蝎心肠,灵公的残忍暴虐,将军王翦的英勇善战,越王勾践的忍辱负重等等。《史记》的每一则故事都富含深刻的寓意,令人对《史记》更加崇拜。
司马迁但是这样的巨著却是在司马迁承受着极端痛苦的时候完成的:司马迁被昏庸的汉武帝投入监狱,一个为国效忠的正臣被奸佞害得成了一个囚犯。司马迁本欲自己了却残生,但想到自己的鸿鸪之志——《史记》尚未完成,把自己个人的荣辱全部都埋在心底,经过13年的呕心沥血,终于完成了这部50万字巨著。
司马迁崇高的精神震撼着我,他为了自己的理想忍下如些耻辱,可见《史记》已经成为司马迁生存的支柱,奋斗的能源。
读史可以明智,知古可以鉴今。文学巨著多如繁星,但是每一本书都有自己的道理。《史记》虽然没有《三国演义》的精彩绝伦,没有《西游记》的耐人寻味,但仍然值得我们对它充满敬佩,因为它是动力,是希望,是促使不放弃的梦想支柱。
读史明智,知古鉴今对于我初读《史记》时的大致感受,就写到这里,由于《史记》篇幅太长,我将会分为多篇文章,分门别类地向大家展示我眼中的史家绝唱,也欢迎大家一起来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