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聆听古籍历代通鉴纂要

《资治通鉴》为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全书共二百九十四卷,三百多万字,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年),下迄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涵盖十六朝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之历史。原名《通志》,神宗认为其稿“鉴于往事,有资于政道”遂赐名为《资治通鉴》,并亲为作序。

《资治通鉴》材料丰富,考证严谨,文字精练生动,为后世研究历史提供了较完备资料,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其要之地位。纵观我国古代史,惟司马迁之传世巨著《史记》能与之媲美,司马光因此与前辈司马迁并称“史学两司马”。南宋王应麟曾言:“自有书契以来,未有如《通鉴》者。”清代王鸣盛亦言:“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不可不读之书。”自《资治通鉴》成书问世,影响甚巨,成一门专学,注解者有之,简编者有之,续补者亦有之,渐成一博大精深之《资治通鉴》系列。

入明后,《通鉴》与《尚书》《春秋》等一起被确定为皇室的必读书籍。万历年间,宗学规定贵族子弟所习科目中,除了学习明太祖皇帝所颁之《皇明祖训》《孝顺事实》《四书》《五经》《性理》外,所习科目中还包括《通鉴》,由此可见明代统治者始终将《通鉴》作为“帝王教科书”。然《通鉴》借鉴价值虽高,其难以尽览之病也世所公认,南宋楼钥在《通鉴总类序》中提到“士夫鲜有能遍读者”。为阅读之便《通鉴》之缩编本随之出现,如《通鉴博论》《资治通鉴纲目》《续资治通鉴纲目》等。明孝宗即位后重视史学的鉴今功能,在政务之暇,喜爱浏览史籍,尤喜读《通鉴纲目》。较之《通鉴》,《纲目》虽己简化不少,但仍然卷帙繁多、不易便览。故孝宗于弘治十六年()五月命大学士刘健、李东阳及谢迁等翰林儒臣,摘取《通鉴纲目》《纲目前编》及《续纲目》诸书中“尤切治道者,各照原文,通加节省”著成《历代通鉴纂要》一书,对后世产生较大影响。

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藏《历代通鉴纂要》九十二卷,明李东阳等撰,明正德二年()内府刻本。存七卷(一至七),四册一函。版框高二十五厘米,宽十七厘米;开本高三十六厘米,宽二十二厘米。半叶十行行二十字,四周双边,黑口,双对黑鱼尾。鱼尾中镌书名、卷数、页码,书耳镌年。正文前首列正德二年《御制序》,首、末页钤朱文方印“广运之宝”;次列正德二年李东阳等《进历代通鉴纂要表》、职名、凡例、书名、先儒姓氏、目录。卷端及每册首页钤朱文方印“表章经史之宝”。二印均为明内府藏书印记。

此书起自三皇,终于元末,仿《通鉴纲目》体例,周威烈王之前,参用《通鉴前编》《皇王大纪》等书,宋以后则以《续资治通鉴纲目》贯穿,备载古今数千年之事。每朝之后,皆有论断,或为东阳之作,或引前人之说。对史实有所考订厘正者,亦附各句之下,凡奇字发声及隐义僻事,略加音注,附于本字本句之下,便于阅读。

该书有明正德二年()内府初刻本、明正德十四年()慎竹斋刻本、清光绪二十三年()广雅书局刻本等。明代内府刻本为中国雕版印刷史上重要版本类型之一。皇家刻书因有强大的人力、财力支撑,其所刻之书从用纸到装帧,从字体到版式等诸方面质量均属上乘,非地方及民间刻书可比。其版式宽大、行格疏朗、大黑口、鱼尾相向、大黑双边、字大如钱、多做赵体、纸墨俱佳,阅之醒目悦神。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藏《历代通鉴纂要》亦有此特征,因其重要版本价值入选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终审:吉艳敏复审:王佐政初审:王猛编辑:牛菲菲供稿: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发布

网址:wlt.nmg.gov.cn

联系我们:mail

nmgwlt.cn

觉得好看,随手“在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1546.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