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省)人。出生于史官世家,自周朝开始,他的先祖就担任王室太史,掌管文史星卜。
他的父亲司马谈是一个博学多才之人。司马迁六岁时,随父亲来到长安,当时他的父亲是汉朝的太史令。十岁时,司马迁已经读了很多的古代书籍。十九岁时司马迁为补博士子弟。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父亲的支持下,司马迁从二十岁就开始漫游全国。通过游历调查各地风俗民情,实地考察名山大川,搜集遗闻轶事等,获得了许多从古籍当中得不到的历史材料,为后来《史记》的著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司马迁回到长安后,武帝对他非常重视。不久就命他担任郎中,这是“掌守门户,出充车骑”的官。因此,他可以经常随汉武帝到各处巡视。
公元前年,司马迁之父病重,临终前嘱咐儿子说:“我死后,你一定为太史。做了太史后,千万要记着我的遗愿”。说完就与世长辞了。
司马谈的遗愿就是要编写一部通史,把明主贤君,忠臣义士的事迹记下来。虽然生前他已经做了一些准备,但却没机会去编写了,只有把这份重担交给儿子,让儿子帮他完成。
公元前年,司马迁正式继任父亲的职位成为太史令。汉武帝虽然平时都在忙政事,但只要一有空,就会来检查司马迁的工作。有一天,他翻看司马迁的史书草稿,看到对汉朝记录时,非常恼火,对司马迁说:“你怎么把我们伟大而英明的汉高祖写成了一个流氓,把项羽描述成了一个英雄?”司马迁说:“高祖的性格本来就是如此,这是无可争议的事实。再说,他由平民最后成为皇帝,这岂不是更说明了他的伟大吗?对于项羽,臣认为他也很伟大,因为他在抗击暴秦的过程中贡献很大”。司马迁说得振振有词,武帝也无话可说。
武帝继续往下看,到了汉景帝时,武帝又有些不高兴了。因为司马迁写到:“……及三子更死,故孝景得立。”原来景帝并非文帝长子,按照规矩他是做不了皇帝的。但由于他上面的三个哥哥都死了,所以景帝才登上了皇位。同样,武帝登上皇位也颇受争议,因为他也不是景帝的长子。所以他希望司马迁将景帝和自己登上皇位写成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虽然武帝暗示司马迁修改历史,但他出于一个史学家的良知,并没有照做。对此,武帝对他多少有点不满意了。
在当太史令的前几年,司马迁的生活波澜不惊,但是正在他全心著述的时候,一场人生灾难正在悄悄降临。
公元前99年,武帝派李广利和李陵出击匈奴。李陵率五千步卒,转战一千多里,杀敌几千人,最后因遭匈奴八万骑兵围攻,寡不敌众,在矢尽粮绝的情况下,被迫投降匈奴。消息传到长安,武帝震怒。朝廷文武百官都大骂李陵投降可耻,只有太史令司马迁不说话。武帝问他对此事有何看法,性情耿直的司马迁直言不讳地说:李将军以五千步兵剿灭万余匈奴骑兵,这已经很难得了。如果不是孤军奋战,敌我力量悬殊太大,再加上矢尽粮绝,他是绝不会投降的。当然,李将军也未必是真降,也许他以后还会借机为我汉朝作内应呢!
司马迁的看法是客观的,可是盛怒的汉武帝哪里还能听得进这番话。他认为司马迁在故意贬低当时正在攻打匈奴的李广利之功,而为李陵开脱罪责,因此把司马迁下狱论罪,判了死刑。
在狱中,司马迁受尽了折磨。在当时,判了最的人可以出钱赎罪。但司马迁家里穷,根本拿不出这笔钱,最后免了死罪,受了宫刑(阉割男子的生殖器)。使司马迁精神上受到了极大的刺激,内心万分痛苦。为此他曾想到自杀,无奈父亲的夙愿还未完成。经过内心的煎熬后,终于决定忍受屈辱活下去。
汉武帝于公元前96年大赦天下。司马迁被赦出狱,此时,他已经是年过半百的人了。出狱后武帝让他担任中书令。但经过了无数磨难的司马迁早已不在乎这些,对于朝廷的事他不再过问,把自己的全部心思放在著书上。
公元前93年,司马迁历时十八年终于完成了巨著《太史公书》即《史记》。而司马迁在公元前87年前后去世。
《史记》完成之后,当时并没有刊行。直到汉宣帝时,才由司马迁的外孙平通侯整理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