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风流人物无数,谁才是真正的英雄?是战死沙场金戈铁马,还是舍生取义人中豪杰?
人生苦短,“慷慨赴死易,从容就义难”,活着本就不易,特别是在屈辱中活着更难,这需要很大的勇气和极强的毅力,英雄之所以能称之为英雄,一定有他的道理。
孟子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大英雄能在屈辱中与命运抗争,而著述《史记》的司马迁,就是这样一个可以彪炳史册的大丈夫,大英雄!
司马迁,字子长,汉朝左冯翊夏阳人,他大约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年),约卒于汉武帝征和三年(前90年),是西汉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散文家。
司马迁出生于诗书门第,他的父亲司马谈是汉武帝时的太史令,司马谈崇尚道家,著有《论六家要旨》,对儒、道、法、墨、名、阴阳等各家学说都很精通,这对司马迁影响很大,在他幼时就饱读诗书,且对知识的涉猎范围也很广,他既有扎实的文学功底,又有精通的天文历法等知识,这些都为他后期编撰《史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风流少年,游历四方
司马迁虽为官宦之家,却在少年时期,“耕牧于河山之阳”,所以,他不是一般的娇惯少爷,而从事过一些农业劳动,当然,这种劳作不是来自于被生活所迫,而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自觉的锤炼,是他进行自我修养的一部分,这也是他对民间生活的一种体验。
十岁时,他跟随父亲的脚步来到长安,跟着当时著名的学者今文学家董仲舒学了《春秋》、《公羊》等书籍,又从师于古文学家孔安国学了《古文尚书》,这些中国传统的文化精髓,不仅熏陶了他的情操更丰盈了他的内涵。
而他的父亲因为精通各家学说,又担任着太史令的职位,所以,对于修史很是看重,耳濡目染小小的司马迁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这对后面他的坚持是很大的心理支撑。
书中有颜如玉,脚下却有黄金路,饱读诗书的司马迁有了很强的理论基础,但他更向往外面的世界,书中的精彩只有与外面的山川融合交汇才能大放异彩。
所以,二十岁的他,开始去各地游历,他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开拓的视野也使他更能从其他的角度,来领略人间的冷暖与各地的风土人情。在他的万里路上,他广泛地接触到更多的人民群众,对生活、社会、人生都有了更深的认识。
同时,他也在游历的过程中,对很多的地方进行了实地的考察与采访,也为他后面写《史记》搜集了第一手的资料与信息,这对他进步的历史观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后来,在他二十出头的年龄得到了武帝的重任,入仕郎中一职,跟随着武帝又巡游了很多的地方,在公元前年他奉命“西征巴蜀”,更是到达了昆明、笮、邛等地,这就相当于他进行了他人生当中第二次的大游历。
当别的官宦子弟还在鲜衣怒马挥霍无度之际,而他,却数十年如一日的,不是读书就是游历于江山体察民间,理论与现实在他的脑海中,形成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过去与未来在他眼睛里,也绘成了一张张鲜明的图案。
天将大任,著作传奇
有了良好的根基再有合适的时机,历史在司马迁这里找到了归宿。公元前年他的父亲司马谈过世,司马迁顺理成章地接替了父亲的工作,他就职做了太史令,当时他38岁,正是人生最好的年龄,礼记说“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壮,有室。四十曰强,而仕。五十曰艾,服官政。六十曰耆,指使”。
人从出生到十岁,开始外出就学,到了二十岁,学识经验虽还不够,但体力已近于成人,故可行加冠之礼,从此就可以把他当做成人看待了,三十岁,人的体力已经壮实,可以结婚成家室,而到了四十岁,就可以称得当强了,就可以入仕当官服务于社会了,到了五十岁,才能已经很老练,可以治理大众的事情了,六十岁,人的体力开始衰弱,不太适宜从事体力劳动了。
所以说,三十八岁的司马迁有体力有经验更有一定的头脑,正是年富力强之时,有了太史令的官职,他就更有机会阅读宫廷收藏的文献典籍,这也会他以后著作《史记》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天时、地利、爱好、基础等等,所有的条件已经全部具备。
《史记》终于开始了它的面世之路,公元前年司马迁开始撰写这一巨著,历史是纷而杂乱的,而那些藏书和国家档案更是无序的,当时连一个可以查考的目录都没有,可想而知司马迁的工作是非常庞大而繁复的,他必须在一大堆的筒书与绢书中找到线索,而且认真地去整理和考证它们,没有一定的毅力和文字基础,这项工作真是无法完成的。
我想,这可能就是历史对他的选择,也是司马迁的命中责任所在,那些浩瀚如烟的历史事件与繁杂如尘的人物传记,要想把它们梳理的清晰明透,谈何容易,就是这样一件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工作,硬是在司马迁几年如一日,绞尽脑汁,费尽心血,几乎没有休息的手中实现了。
奇迹也好,幸运也罢,中国幸得司马迁,历史幸得司马迁,有了他的坚持,有了他的不放弃,有了他的博学广识,有了他的自我牺牲,人类历史才得以重新梳理及重新认识。
突来横祸,生不如死
人生本就没有平坦之路,它对谁都一样,在灾难面前无人能够躲藏,看似事事称心如意的司马迁,前半生确是一帆风顺无风无浪,但,命运却在他人至中年之际,给了他一致命的打击,公元前99年,正当司马迁全身心的撰写《史记》之时,却受到了当时李陵之事的牵连,被处以宫刑。
宫刑,汉代孔安国:宫,淫刑也,男子割势,女人幽闭,次死之刑。宫刑对男女都有,对男无须多言。宫刑对女性实施是确定的,至少至明代仍然对女性施行。但实施方法,则众说纷纭,较复杂。在古代中国,阉割术的渊源是相当久远的。有证据表明,至迟在殷商时代就有了阉割男性生殖器的意识与行为。当时的阉割术可能是将阴茎与睾丸一并割除的,秦汉时期的阉割技术已较为完备,并已经注意到阉割手术后的防风、保暖、静养等护理措施。当时施行阉割的场所称为蚕室,《汉书*张安世传》颜师古注曰:凡养蚕者,欲其温而早成,故为密室蓄火以置之。新腐刑亦有中风之患,需入密室乃得以全,因呼为蚕室耳。大致相同的解释见于《后汉书*光武帝纪》李贤注,所谓宫刑者畏风,须暖,作窨室蓄火如蚕室,因以名焉。
何为宫刑,我想大家看到宫字,就能猜到它是一种什么样的惩罚,这对他的身心造成了巨大的摧残,在他痛苦之际,曾数次想到过死,他无法面对来自于各界的嘲笑与侮辱,“引决自裁”,死是最简单也是最直接摆脱一切的方式了,死是一种解脱,但更是一种自我的放弃,可是,《史记》该怎么办?
这本书不光有自己的心血,更有着父亲殷切的希望,这是两代人的心愿,更是他人生最终极的目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不能就这么死去,为了《史记》他不能,为了历史他也不能。
他用一种常人无法理解的毅力,战胜了身心上的巨大痛苦,忍辱发愤在狱里又创作了8年,在这8年里他用他的整个生命来书写,几乎到了“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写史书传”的地步,8年以后,他出了狱,任中书令,继续书写《史记》,他夜以继日不眠不休,终于到了公元前91年,历经了18年,《史记》终于在他手中完成了。
至此,时代松了一口气,历史放下了那颗担忧的心,可是,他呢,那个风华正茂的年青人,那个沉着冷静的年青人,那个饱经沧桑的中年人,却终于可以放心地离去了,离开这个给予过他快乐,也赋予过他痛苦的世界,离开这个自己终于可以松口气的尘世。
什么是英雄,什么是伟人?是忍常人之不能忍,行常人之不能为,生死对普通人来说是重大的事情,可对于英雄与伟人来说,使命与责任,是比生死更重百倍的大事,生命何轻何重?历史终会给出最公平的结论!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说了这么多,那《史记》究竟有何伟大之处,值得司马迁放弃尊严放弃生命来维护呢?让我们来看一看这部人类历史上,永远闪耀着光辉的伟大著作。
《史记》全书篇,由本纪12篇、表10篇、书8篇、世家30篇、列传70多篇组成,它有57.65万字,它记载了上起黄帝轩辕氏,下迄汉武帝太初四年,近年的中国历史。
司马迁的伟大功绩之一,在于他开创了新的历史著作的编写方法,它就是后世史学家所誉的“纪传体”,它由“本纪”、“表”、“书”、“世家”、“列传”5种体例组成,而“本纪”是全书的提纲,按照年份及历代帝五的兴衰及重大历史事件组成。
“十表”以年表的形式,记载了重要的历史大事,“八书”记载了各种典章制度及其演变,“三十世家”则记载了自周以来开国传世的诸侯,“列传记载了社会各阶层代表人物的事迹。让我们看着这些人物与传记,想想那三千年来的历史,就知道司马迁与《史记》的伟大之处了。
司马迁不光是单纯的将事件累记,他最可贵之处还在于真实公正,他不会因个人的好恶而修改历史,他写每个历史人物及历史事件,都经过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并对史实进行了反复的核对。汉代史学家班固说,司马迁“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对他的公平公正及从实际出现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史记》最伟大之处还在于,它语言生动、人物形象鲜明,司马迁用其博学多才的知识,运用了很多的口头语与成语、谚语,甚至是歌谣来书写,文笔不生硬叙述和谐流畅,很多的话语话外有音,很值得人玩味,这些都与司马迁很高的艺术修养有关。
另外《史记》与希腊史学名著相比较,它的特点在于全面性,尤其是对于生产活动、学术思想和普通人在历史上的地位重视,鲁迅先生曾说《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也充分肯定了它的文学成就和历史地位。
写在最后
18年,人的一生能有几个18年?是轰轰烈烈如凤凰涅槃,还是平平淡淡如日月风尘,我相信每个人都有选择,而人的生命只有一回,谁也不能选择重新来过,不过,我相信,如果命运之神让司马迁重新选择的话,他一定还会选择坚持走下去!
这就是他人生的魅力,这是《史记》给他的,也是他给《史记》的,他们是一体不可分割不能分离,让我们记住历史,记住那个书写《史记》的司马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