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老农民写了一本书,中国农学的新

什么样的人容易得白癜风 http://pf.39.net/bdfyy/bdfyw/160303/4779964.html

在古代,读书人都冀图走仕途经济的道路。可两宋之交,天下动乱。于是,一些对社会状况不满的读书人,只好隐身于道教之中,但求乱世之中保全性命,哪还想着图什么功名。

一天,真州(今江苏仪征县)的西山逃来一位山居隐士。尽管他号称“西山隐居全真子”,可过了段时光,就被附近的农民悄悄称为“怪人”。这也难怪,你看,说他像个农民吧,他却常常看书写文章,说他是个读书人嘛,他又会育药治圃种庄稼。这个“怪人”就是陈旉。

陈旉

陈旉躬耕西山,过着育药治圃、晴耕雨读的隐居生活,因此一生没有功名,以至史书、志书中都没有关于他的记载。在《宋史》中难得一次出现他的身影,也仅仅是“陈旉《农书》三卷”六个字,别无说明。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史书无载的书生农民,就是这样一部别无说明的《农书》,开创了古代农学的新体系,成就了古代农学的辉煌。

古代农民

陈旉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他生于北宋后期熙宁九年(),自幼勤奋,熟读诗书,擅于从六经、诸子、百家的书中发掘出有关农学的内容,对术数和《易经》都很精通。他爱好读书却不求做官,反倒十分热衷于农事,于是成为了一个实实在在的农民。

他生活于南北宋交替和南宋偏安江南的战乱时代,在社会动荡的环境中,也许是为了逃避战乱,常常不得已辗转于长江南北。在辗转之间,他到处留心观察农业生产方式和农业生产技术,积累了江浙农业生产的丰富经验。后来,陈旉长期隐居在真州西山一带,经营田庄,自得其乐,到晚年俨然成为一个农庄经营专家和农业技术专家。

陈旉《农书》

创造性的劳动必然是艰苦的劳动。在常年的辛勤实践中,陈旉既是农民,又是研究者。他立志要把从事农业生产的实际经验,加以科学总结,写出一本并非“腾口空言,夸张盗名”的农书。为了写好这部书,他阅读前人留下的农书,详细考察并总结农民的生产实践经验。不论是前人的著作,还是今人的经验,他从不偏信,都在亲身实践检验的基础上,逐一总结整理。

南宋绍兴十九年(),74岁的陈旉,终于把他的实践经验所得汇集成1.2万余字的《农书》。他自信地认为这本书言之凿凿,有较强的实践性,在生产中行之有效,甚至对后世都将有重大贡献。事实证明,他的“自信”完全是对的。

继陈旉之后的王祯《农书》

陈旉《农书》分上、中、下三卷,上卷共有14篇,占了全书的三分之二,主要讲述水稻的种植技术,对高田、下田、坡地、葑田、湖田与早田、晚田等不同类型田地的整治都有具体的操作指导;中卷讲述水牛的饲养管理、疾病防治,是现存古农书中第一次用专篇来系统讨论耕牛的问题;下卷则讲述植桑种麻,其中特别推荐桑麻的套种,把蚕桑作为农书中的一个重点问题来处理,也是陈旉的一大首创。《农书》三卷合一,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书成之后,陈旉将其送呈父母官真州知州洪兴祖,洪兴祖连读三遍,大为赞赏,欣然为之作序,不仅在序文中强烈抒发自己对陈旉的赞同,还特别在书末附上一则《劝农文》,鼓励州县务农为先。得到父母官的帮助,《农书》得以刊行并流传,此书后被收入明朝《永乐大典》,又被收入清朝《四库全书》,18世纪时更流传国外,传入日本。《农书》,对古今中外,都有着非凡的影响力。

古代南方农业耕作

陈旉《农书》的可贵之处,在于不管是内容、还是体裁都突破了先前农书的局限,开创了一种新的农学体系,农学的新路子由此打开。它是我国第一部反映南方水田农事的专著,也是总结南方水田耕耘技术的传流至今的第一部农书,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科学技术到宋代达到了新的水平,因此在农学史上的地位极为重要。

短短三卷《农书》,却在中国农学史上大放异彩,成为南宋农学史上、农业史上最值得特笔大书的事件。陈旉,这一位晴耕雨读的老农民,留给我们的是历史云烟深处,最淳朴、最实在的那一阵感动。在他身上,也体现了英雄不问出处,是金子总会发光,甘于寂寞、脚踏实地等多重奋斗与拼搏精神,无不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本文由鱼言史记原创,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11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