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盎,字丝,楚地人。吕后时,袁盎为吕后侄吕禄的舍人。汉文帝即位后,袁盎在其兄袁哙保举下任中郎。
绛侯周勃因助汉文帝继位有大功,所以被任命为丞相,常有自得之色,而汉文帝一直对他非常恭敬,在朝会后常常亲自送他。袁盎进谏说,陛下以为丞相是何许人?文帝说,丞相是社稷重臣。袁盎说,非也。绛侯只能算作功臣,算不上社稷之臣,社稷之臣与国同生死,共存亡。诸吕掌权时,刘氏江山微若丝缕,绛侯身为太尉,执掌兵权,却不能匡正朝廷。吕后去世后,大臣们共同诛灭诸吕,太尉恰好掌握兵权,因而成功罢了。
现在绛侯为丞相,陛下对他礼敬有加,他却面带骄色,这不符合君臣之礼,我认为陛下不该如此。于是文帝上朝的时候态度威严起来,而周勃也变得小心敬畏。周勃怨袁盎说,我与你哥哥袁哙关系不错,你小子却在朝廷上毁谤我!袁盎也不道歉。周勃后来免相就封,有人上书告发他谋反,周勃被召入京囚禁。宗室大臣都不敢为他说话,只有袁盎力保他无罪。最后绛侯被释放,袁盎出力很多,从此周勃与袁盎倾心相交。
周勃淮南王刘长倨傲不法,入京朝见时,刺杀辟阳侯审食其。袁盎劝文帝对淮南王稍加裁抑,文帝不听,淮南王更加骄横。后来棘蒲侯柴武太子造反一事牵连淮南王,淮南王被贬,囚车传送到蜀地。袁盎又劝谏说,陛下对淮南王过于骄纵,才使他落到如此地步,如今这样摧折他,淮南王性刚,万一在路上不讳,陛下就会背上杀弟的恶名。文帝又不听,淮南王果然死于路上。
当时民间流传歌谣说:“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能相容”。文帝为此辍食,哭得很悲哀。袁盎请见,文帝对他说,我不听你的意见,结果落得这样。袁盎安慰文帝一番后提议说,事已至此,只能想办法补救,淮南王有三个儿子,请您妥善安置。于是文帝便封淮南王三子皆为王,袁盎也因此在朝廷中名声大振。
袁盎在朝堂上经常慷慨陈词,宦官赵同(原名赵谈,司马迁为避父亲“司马谈”讳改,汉书皆称赵谈)受皇帝宠幸,屡次私下中伤袁盎,袁盎很是忧虑。袁盎的侄子袁种为常侍骑,他给袁盎出主意说,您在公开场合侮辱赵谈,皇帝知道他跟你有过节,再说毁谤你的话皇帝就不信了。文帝出巡,赵同与文帝同乘,袁盎便伏于车前进谏说,天子应该与天下豪杰同乘,不该与刑余之人同乘。文帝遂笑遣赵同下车,赵同哭着下车,但他再进谗言时文帝果然不信。
文帝上霸陵,欲西下陡坡。袁盎骑马阻拦说:千金之子坐不垂堂,何况帝王,奈何心存侥幸而欲冒险。陛下纵六马,从高坡上疾驰而下,万一马匹受惊车辆毁坏,就算陛下不在乎,又怎么对得起高祖和太后呢?文帝于是放弃了这种想法。
汉文帝与窦皇后、慎夫人文帝游览上林苑,窦皇后、慎夫人随从身边。慎夫人在宫中常常与文帝同席而坐,这次也与皇帝和皇后并坐。袁盎把慎夫人的坐席向后撤了一点儿。慎夫人很生气,不肯就座。文帝也很生气,就起身回宫。袁盎上前劝谏说,自古尊卑有别,皇后为主,慎夫人为妾,岂能同席而坐。陛下宠爱慎夫人,可以厚加赏赐,否则恐怕会成为她的祸患。难道陛下忘了人彘的事情吗?文帝闻言,且喜且惧,召慎夫人语之,慎夫人乃赐袁盎金五十斤。
袁盎因在朝廷上多次直言劝谏,被调任陇西都尉。仁爱士卒,士卒都愿为其效死。后来,袁盎又任齐相、吴相。他的侄子袁种对他说,吴王骄横,部下多为不法,如果您要揭发严惩他们,他们不是上书诬告您,就是要想办法刺杀您,你要想保全自己,那就每天喝酒,不要管事,偶尔劝说吴王不要反叛就可以了。袁盎按照袁种的策略,果然不但免祸,而且还受到吴王厚待。
袁盎告归,路遇丞相申屠嘉,丞相对待袁盎无礼,于是袁盎到丞相府求见。申屠嘉良久才出来见他,袁盎请从人回避。丞相说,如果你所说的是公事,请到官署与我的属吏商议,如果是私事,我没有私事。袁盎跪问,您作丞相,与陈平、周勃相比如何?丞相说,我不如他们。袁盎说,他们二位定天下,安刘氏,而您只是积功累劳慢慢做到了这个位置。当今皇上尚且每天认真听取朝臣建议,日见圣明。而您却钳闭天下人之口,不怕有一天皇帝督责您吗?于是申屠嘉再拜致歉,引袁盎为上宾。
谗杀晁错袁盎与大臣晁错有矛盾,二人坐不同席,口不交言。汉景帝继位后,晁错为御史大夫,纠查袁盎接受吴王刘濞财物的行为,要按罪惩处。皇帝下诏令赦免袁盎之罪,贬他为庶人。到七国之乱时,袁盎乘机进谗言,使汉景帝枉杀晁错,事见下文《晁错列传》及《吴王濞列传》。袁盎又反对景帝欲传位给弟弟梁王刘武,为梁王所忌恨,梁王因此派刺客去暗杀袁盎。
刺客到关中后了解到袁盎的为人,就面见袁盎说,我受梁王钱财前来刺杀你,听说您是位长者,所以我不忍心这样做,但在我之后还会有十余辈来刺杀您,您自己多加小心吧。袁盎于是心中怏怏,家里又接连发生怪事,便去棓生那里问卜。结果在回家的路上,被梁王随后派遣的刺客刺杀于安陵郭门外。后人有诗:袁盎说行晁错戮,蹑蹝刺客横刀来。又有诗曰:
匣剑未磨晁错血,已闻刺客杀袁丝。到头昧却人心处,便是欺他天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