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最得意的学生是颜回,颜回在道德方面可谓是得了孔子的真传。当孔子和诸弟子被困于陈蔡之间的时候,只有颜回无条件地支持孔子。而且解释说,因为孔子之道至大,所以天下莫能容。虽然如此,老师仍要推行自己的学说,不被天下接受有什么关系呢?不被接受才能看出真正的君子!人不修道才是耻辱,至于道已大修而不用,是当政者的耻辱。不被天下接受有什么关系呢?不被接受,这样才更显出君子的本色!杜甫说:志士幽人莫怨嗟,古来材大难为用。苏轼说:道大不容,才高为累。都是对颜回所言最好的注解。孔子自己也说:求仁得仁,又何怨乎?又说: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司马迁说: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屈原曰:与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孔子到了楚国,楚昭王想把七百里书社之人封给孔子,古者二十五家为里,里则立社,书其社之人名于籍。楚国的令尹子西阻止昭王说,大王派往各国的使臣,有像子贡这样的吗?昭王说:“没有。”子西问,大王的左右辅佐之臣,有像颜回这样的吗?昭王说:“没有。”子西问,大王的将帅,有像子路这样的吗?昭王说:“没有。”子西问:“大王治下的各级官吏,有像宰予这样的吗?昭王说:“没有。”子西说,不但如此,想当初我们楚国的祖先受周天子的分封,封号只是子爵,土地只有方圆五十里。现在孔丘以三皇五帝之法治国,申明周公召公的事业,大王如果任用孔子,那么楚国还能世代保有数千里之国吗?当初周文王在丰邑,武王在镐京,周国只有百里之地,最终却能得到天下。现在如果给孔丘七百里之地,再加上那些有才能的弟子辅佐,实非楚之福也。昭王于是打消了封地给孔子的想法。这年秋天,楚昭王卒于城父。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兮,来者犹可追也!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去,弗得与之言。接舆以凤喻孔子,言世乱已甚,不可复治也。孔子亦以凤麟为至德,叹凤伤麟是夫子一生行藏。庾信曰:嗟有道而无凤,叹非时而有麟;《晋书·儒林传·叙论》:夫子将圣多能,固天攸纵,叹凤鸟之不至,伤麟出之非时;唐玄宗曰:叹凤嗟身否,伤辚怨道穷。于是孔子又从楚国返回卫国。是年,孔子六十三岁,时当鲁哀公六年。孔子说,鲁卫之政,兄弟也。鲁国为周公封国,卫国为周公弟康叔封国,其为政相似,故孔子有此言。当时,卫出公辄为君,其父蒯聩流亡在外,诸侯对此事屡有指责(详见《卫康叔世家》)。而孔子的弟子多在卫国为官,卫出公也想请孔子出来执政。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何其正也?”孔子曰:“野哉由也!夫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矣。夫君子为之必可名,言之必可行。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司马光作《资治通鉴》,篇首即论“正名”。鲁哀公十一年,孔子弟子冉有为鲁国季氏统率军队,在郎地同齐国交战,打败了齐国的军队。季康子对冉有说,你的军事才能是学来的,还是天生的呢?冉有说,我是从孔子那里学来的。季康子又问,孔子是怎样的一个人呢?冉有回答说,“用之有名;播之百姓,质诸鬼神而无憾。求之至于此道,虽累千社,夫子不利也。”康子说,我想召请他回来,可以吗?冉有说,如果你想召请他回来,只要不让小人从中阻挠就可以了。当时,卫国大夫孔文子准备攻打太叔,向孔子问策。孔子推辞不知,回到住处便立即吩咐备车离开卫国,孔子说,“鸟能择木,木岂能择鸟乎!”孔文子固止之。正好此时季康子派公华、公宾、公林,带着礼物到卫国迎孔子,孔子就回鲁国去了。孔子离开鲁国十四年后又回到鲁国。前文孔子以鲁定公十四年去鲁,计至此十三年。《鲁周公世家》则云鲁定公十二年孔子去鲁,则首尾计十五年矣。鲁哀公向孔子问为政的方法,孔子回答说,为政最重要的是选择好大臣。季康子也向孔子问为政的道理,孔子说,要举用正直的人,摒弃奸邪的人,那样就能使坏人变成好人。季康子患盗,孔子说,如果统治者不贪婪的话,就是给人民奖赏让他们去作贼,人们也是不会去偷窃的。然而鲁国最终也不能重用孔子,孔子也不要求出来做官。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94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