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二十四史史记205鲁仲连聊城射

鲁仲连义不帝秦之事二十余年以后,燕国有一员将官率军攻占了齐国的聊城,然后有人在燕王面前进谗言,说这位将军的坏话。燕将畏诛,于是坚守聊城,不敢回燕国。齐国的田单打败燕军,杀死燕国主将骑劫,恢复了齐国七十余城。但围攻聊城一年多,士卒伤亡很重,但一直没能攻下聊城。鲁仲连正好碰上这件事,就写了一封信给燕将,把信捆在箭杆上射进城里。信中说:

我听说,聪明的人不会违背时机而放弃利益,勇敢的人不会畏惧死亡而使声名湮灭,忠诚的臣下不会先考虑自己而后考虑君主。如今您因一时之忿,不顾与燕王的君臣之义,是为不忠;聊城被围,终将被攻破,您战败身死,威名不彰于齐,是为不勇;功败名灭,不能留名于后世,是为不智。不忠、不勇、不智之人,君主不用,史籍无传。因此智士不会犹豫不决,勇者不会畏惧死亡。现在您面临生死荣辱、贵贱尊卑的选择,希望您慎重决断。

楚国攻打齐国南阳,魏国进攻齐国平陆,齐国不以南方楚国的进攻为意,因为失去南阳的损失小,不如得济水之北的好处大,齐国根据利害的大小做出决策。现在秦国发兵,魏军不敢东向。齐秦连横,楚国的形势也很不利。齐国宁肯舍弃南阳,也要争夺济水以北,可见齐国收复聊城的战略是不可更改的。如今楚国和魏国的军队已经从齐国撤走,而燕国的援军始终不至。齐国以全国之力攻打聊城,到现在已经一年多了,聊城早晚是要守不住的。

而且现在燕国国内大乱,君臣失计,上下迷惑,燕王重用国相栗腹,派他率十万大军征战,结果五败于外,栗腹战死,燕国作为万乘之国,却被赵国围困都城,被迫割地求和,被天下耻笑。燕国现在国敝而祸多,民无所归心。您现在靠聊城疲惫的士卒坚守,守城的能力可以媲美善于防守的墨翟,城中现在已食人炊骨,而士卒没有背叛之心,您善于用兵如同当年的孙膑,您的才能已彰显于天下了。

然而,为您考虑的话,还是劝您不如保全车甲以报答燕王。您如能统领全部军马返回燕国,燕王必然重赏你。如您能够平安地率军回到燕国,燕国百姓必将像看到父母一样高兴,全国上下势必都称赞您的功业。那时您上辅孤主以制群臣,下养百姓以资说士,改变国家的政策和风俗,足可立功名于燕。如果您不想回燕国,也可以投效齐国。齐王定会裂土分封给您,使您的财富比于陶卫,世代富贵,与齐久存。这两条路,都可以让您得到名声和利益,希望您认真考虑,慎重抉择。

我还听说,在意小节者不能成荣名,在意小耻者不能立大功。从前管仲用箭射中齐桓公的衣带钩,这是对君主的大不敬;管仲作为公子纠的师傅,公子纠被杀却不能殉主尽忠,这是胆小怕死;管仲作为大夫而成为犯人,身受桎梏,这是奇耻大辱。有这三种让人不屑的情况,君主不会用他,乡里不会与他交往。假如管仲那时死在邻国的狱中,则名不免为辱人、贱行矣。虽低贱之人羞与之同名,况世俗乎!而管子不耻身在缧绁之中而耻天下之不治,不耻不死公子纠而耻威不申于诸侯,故兼三行之过而为五霸首,名高天下而光耀邻国。

又有鲁国的将领曹沫,带兵抵抗齐国的讨伐,三战三败,使鲁国丧地五百余里。如果当时曹沫以此为耻,仓促自杀以承担罪责,那么他在后世就只会留下败军之将的名声。但曹沫能够不顾战败之耻,而鲁君也以齐鲁实力悬殊,非战之罪原谅了他。到齐鲁柯地会盟时,曹沫手执匕首劫持齐桓公,让齐国退还侵夺鲁国的土地,鲁国战败所失去的土地一朝而复,天下震动,诸侯惊骇,威加吴越。

管仲、曹沫二人,非不能成小廉而行小节也,以为杀身亡躯,绝世灭后,功名不立,非智也。故去感忿之怨,立终身之名;弃忿狷之节,定累世之功。是以业与三王争流,而名与天壤长存。希望您择一而行之。

燕将看了鲁仲连的信,泣下三日,欲回燕国,而已与燕王有隙,归国畏诛;想要投降齐国,而自己在齐国杀俘甚重,担心投降后受辱。最终喟然叹曰,与其为人所杀,不如自尽,遂自杀而死。于是聊城大乱,被田单屠灭。田单向齐王汇报鲁仲连的功劳,齐王想赐爵位给他。鲁仲连乃逃隐于海上,他说,与其富贵而屈从于人,宁贫贱而轻世肆志也。

宋陆游《叹俗》诗,

风俗陵夷日可怜,乞墦钳市亦欣然。

看渠皮底元无血,那识虞卿鲁仲连!

——尤适合于当代……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93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