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元前99年,汉朝将军李陵在与匈奴的战争中战败并被俘投降,引起了满朝官员的痛骂。除了司马迁,大多数人都认为李陵的投降让汉朝蒙羞了。司马迁认为李陵只是假投降,等到找到机会时会逃回汉朝。然而,从前线回来的军队说李陵确实投降了。
汉武帝直接下令杀了李陵全家,同时怀疑司马迁是李陵的同党,所以司马迁也被牵连,被判了死刑。司马迁用尽各种办法,只把死刑改成宫刑。这个事件是司马迁人生中最重大的打击之一,但他没有消沉。他全身心投入写书的工作中,最终写出了《史记》这本不朽的传奇书。
司马迁的祖先非常显赫,司马错为秦国开辟巴蜀之地,是司马迁的八世祖。司马家在整个战国时期也非常显赫。司马迁的六世祖还曾是白起的副手,后来被一起赐死。到了秦朝统一天下之后,司马家被视为高层家族。虽然在秦朝时期司马家略有衰落,但这让他们得以逃过一劫,因为灭亡后,很多秦朝高层家族都被拉去陪葬了。
经过秦末汉初的乱战,司马家成为了汉朝的大臣。司马家传承了四代,最终传给了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司马谈是个好学的人,专注于历史方面。于是,当汉武帝设立太史令职位时,司马谈成为了太史令,专门记录历史。从出生开始,司马迁就与史官职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古代封建王朝的统治下,所有职业都得受皇帝的指挥,唯有史官不同。史官的职责就是公正地记录历史,即使皇帝不喜欢,史官也必须秉笔直书。然而,这种特殊的身份注定史官除了记载历史之外,不可能有其他太多权力。在汉朝之前,真正有能力而且愿意去做这个工作的人并不算多。
只有真正有信仰,只愿真实记录历史的人,才会成为史官。司马迁他父亲在职期间,虽然没有什么权力,但是很热爱这份工作。汉朝强大的国力,让他可以更好地搜集研究更多的先秦史料。于是,司马迁的父亲写了《论六家要旨》,详细阐述了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学问宗旨。之后,他又想写一部贯穿数千年的‘通史’。
在古代,史官记录历史时往往只记载某年某月发生的事件,不一定记述详细。因此,想要写一本翔实可靠、时间跨度数千年的通史,这个工作肯定非常困难。特别是当时所有人都用竹简写书,查阅资料更加困难。因此,司马迁的父亲虽然作为史官一生努力,但只准备了一部分资料并写了很少的内容。
据说,在司马迁的父亲离开之前,司马迁已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父亲亲自教授历史课程,历史功底非常扎实。据说,司马迁在十岁时已经熟读《尚书》、《左传》等儒家经典,这在当时是不容易的成就。
在司马迁的父亲去京城任职之后,司马迁并没有直接跟随他,而是继续在老家读书和耕种,直到几年后,才随着父亲在京城的稳定,前往那里。这时,司马迁已经快20岁了。父亲给了他一些钱,让他出去游学。在父亲的支持下,司马迁20岁时就开始游历中国南北地区。
他的足迹遍及陕西、湖北、湖南、江西、浙江、江苏、山东、河南等地。简单来说,司马迁当时从长安出发,在当时的中原主要区域逆时针转了一大圈。当司马迁再次回到长安时,他已经成为一个具有丰富经历的人,这些经历成为他写史记的重要来源。与其他史官写史书不同的是,司马迁的很多经历是真实的。
在他写历史时,他不仅仅是单纯地记录历史或从前朝史料中摘抄。他的经历使他真正去过许多历史上的地方,见过许多重要人物。例如,当他写荆轲刺秦这段历史时,他写得特别详细,就好像他当时亲眼目睹一样。
大家都知道,荆轲刺秦时持匕首刺杀秦始皇,但是医官却用手里的药箱砸向荆轲,延缓了荆轲的速度,使秦始皇有机会拔出剑。司马迁很可能直接见过这个医官,从他那里得知了当时的详细情况。或者即使司马迁没有见过这个医官,他也见过医官身边的一些人,从他们的口中了解当时的情况。像这样的事情在史记中很常见。
因此,从秦朝到汉武帝时代的历史,司马迁写得非常详细,因为他真的见过许多历史中的亲历者。司马迁回到京城后,他的父亲已经为他安排好了仕途,让他正常入朝为官成为一名郎官。汉朝大规模开发西南夷,司马迁也奉命前往负责监督当地官府的设置,因此他对西南地区写了非常详细的记录。
然而,当他返回京城时,他的父亲已经病重,无法参加汉武帝的封禅大典。在他父亲临死之际,他遗憾未能完成自己的通史,这也成为了司马迁接下来的动力。汉武帝认为司马家适合做史官这个工作,于是让司马迁接班,成为新的太史令。司马迁开始全力准备写《史记》。
他在京城接触到更多的历史资料,并从重要历史人物的后人口中得知历史真相。司马迁的父亲去世后,他开始重新整理留下来的资料,准备开始写史记。公元前年,汉武帝下令修订历法,司马迁和其他同事修了《太初历》。这一年,成为司马迁真正开始动笔写《史记》的契机。
历法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概念,其包含了大量的天文和自然知识。然而,司马迁修订的历法对于后世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这是中国历史上始有完整文字记录的历法,并将二十四节气完整地收入其中,对于中国农历的发展和古代的农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其二,在司马迁编纂历法之前,汉朝一直以十月为岁首,但之后,则改为以一月为岁首,从而正月成为了中国的传统新年。因此,司马迁功不可没,没有他的历法修订,今天我们可能还在十月过新年。此外,司马迁在历法修订的这一年,实际上有十五个月,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年。
历法修订对于司马迁本人也极为重要,因为他得以通过此事将《史记》中的历法相关内容整理并记录下来。因此,从这一年开始,司马迁正式开始撰写《史记》。然而,命运总是无常,就在司马迁动手写书五年后,他遭遇了李陵投降事件。
当时,司马迁为李陵求情,其实是出于他自己的正义感和同情心,而非受到李家的好处或者深厚的交情。但是,这件事最终却导致了司马迁自己的不幸。他的求情让汉武帝十分愤怒,追究了他的责任。可是,汉武帝却忘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司马迁家境极为贫寒,根本没有五十万的赎金。
因此,尽管司马迁采用了各种方法,最终只能接受宫刑,而非死刑。在那个时代,宫刑比死刑更加残酷,因为宫刑会让人直接面对生命的耻辱和精神的折磨。然而,司马迁为了完成《史记》这部伟大的著作,不得不忍受这样的刑罚。他必须要活下去,才有机会完成这部重要的著作。
最终,经过八年的时间,司马迁终于完成了《史记》这部千古之作。在古代竹简写书的年代,司马迁所完成的《史记》全文高达五十二万六千多字,这个数字在当时可谓天文数字。就连当时著名的东方朔在给汉武帝写的推荐信中也只提到了自己读过44万字的书,读过这么多字已经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了。
而在那个年代,写作五十多万字的文字,实在是难以想象的成就。完成这部著作之后,司马迁在史书上就没有再被记载过。历史学家猜测,他应该是在公元前87年去世,但具体去世地点和原因却无从得知。司马迁的一生,基本上就和《史记》划等号,他最伟大的成就就是写下这部史书。
自此之后,这本书成了二十四史之首,而且后来几乎所有的正史都采用了司马迁的“纪传体”记录方法来书写历史。因此,司马迁也被誉为“东方历史之父”。司马迁在后世的地位之所以会那么高,除了《史记》的地位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文化需求。
《史记》在写成之后并没有马上开始流传,毕竟当时没有印刷术,一本五十多万字的竹简书籍,想要复制起来也十分困难。此外,司马迁也担心自己的书被汉武帝毁掉。因此,这本书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只是司马迁家的家学,一直被束之高阁。
直到司马迁的女儿嫁给了杨敞,这个杨敞后来成为了丞相,他的儿子(也就是司马迁的外孙子)从小就读司马迁写的《史记》。到了汉宣帝在位时期,司马迁的外孙子也开始做官了,他才真正把这部书拿出来,分享给整个天下。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也存在着一个隐藏的历史故事:石渠阁会议。
在汉武帝时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推行察举制,但是这项政策一直受到争议。汉宣帝时期,为了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召集全国大儒进行讨论,最终决定考四书五经。这场会议间接影响了《史记》的流传,使得《史记》成为了历代考试的重要教材。简而言之,这场会议要考察儒家学问和文章的章句之学。
司马迁的《史记》在会议之前已经被他的外孙子分享给天下。逐渐发现,司马迁的历史观与儒家学说高度契合。这不是巧合,因为汉朝的儒家学说已经发展成以儒家学说为根本,融合其他诸子百家之后的学说,这条思路源于战国时期的大儒荀子。
荀子的学生张苍成为汉文帝时期的丞相,他的学生贾谊制定了上百年的国策,影响了大儒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司马迁曾向董仲舒求教,成为他的学生,因此受到这条文脉的深刻影响,写出的历史自然符合儒家学问宗旨。当西汉确定儒家考什么后,发现司马迁写的历史极符儒家学问的需求。
例如儒家视三皇五帝为特别英明的明君,但从现代考古发现,这些上古明君也有夺权的可能。但在司马迁的《史记》中,他们是真正的明君,因此符合儒家的学问宗旨。因此,《史记》成为后世史学的源头,也成为后世儒家思想的重要基础。
司马迁的崇高地位是后世儒家不断推崇的结果,但他依然是一个伟大的人,《史记》也是一部伟大的书。他用一生记录历史,遇到困难也百折不挠,只为留给后人真正的历史,这样的人将永远受到崇拜。而《史记》也将成为真正的‘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