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家分晋开始,到秦灭六国结束,这两百多年的历史,被称为战国。《史记》记载了这一时期许多轰轰烈烈的大事件,也记载了一些小事情。事情虽小,同样能够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状态。
豫让为知己者死
公元前年,晋国的赵、魏、韩三家联手,灭掉智伯,瓜分了他的领地。智伯狂妄自大,被灭是咎由自取。但没有想到,智伯的门客豫让,却对他忠心耿耿,发誓要为智伯报仇。
豫让要刺杀的对象,是赵襄子。豫让更名改姓,伪装成受过刑的人,身藏匕首,进入到赵襄子宫中,想趁机行刺。不料被赵襄子认出来了,侍卫要杀豫让,赵襄子却说:“这是个义士,让他走吧。”
赵襄子行仁义放了豫让,但豫让报仇之心仍然不改。他为了不让别人认出自己,就把漆涂在身上,使肌肤肿烂,像得了癞疮;又吞炭把喉咙烧坏,使声音变得嘶哑。这样,连妻子都不认识他了。于是,豫让又去刺杀赵襄子,结果仍然没有成功。
赵襄子责问豫让说:“你过去侍奉过范氏、中行氏,智伯把他们杀了,你怎么不为他们报仇啊?为什么非要死心塌地地为智伯报仇呢?”
豫让振振有词地说:“范氏和中行氏拿我当一般人看待,我就像一般人那样报答他们。而智伯把我当作国士看待,我当然要像国士那样,全心全意地报答他了。”
豫让自知杀不了赵襄子,就请求赵襄子把衣服脱下来,让他刺上几剑,以了却报仇的心愿。赵襄子感叹他的忠义,就把衣服脱下来给他。豫让把衣服摊在地上,狠狠地刺击它,一连刺了好几下,说:“我可以报答智伯于九泉之下了。”豫让说完,挥剑自杀了。
老百姓听说此事以后,都说:“豫让是一位真正的义士。”因为士为知己者死,是当时大家公认的行为准则。
周天子不识抬举
在战国时期,周王室已经名存实亡,很少有人再去理他了。齐威王即位以后,为了称雄,想学齐桓公,打一打周天子的旗号,就去朝拜周烈王。没有想到,周烈王还挺神气的,依然摆出一副天子的架子。齐威王心里十分好笑。
第二年,周烈王死了,儿子周显王继位。周显王更是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齐威王奔丧去迟了,周显王很生气,大声斥责,说:“天子逝世,如同天崩地裂般的大事,就是继位的天子,都要离开宫殿,服丧守孝,睡在草席上。东方属国之臣居然敢迟到,按律当斩。”
齐威王听了,勃然大怒,张口骂道:“呸!你这个婢女生的,是个什么东西呀,真不知道天高地厚。”齐威王从此不再理周天子了。
周天子见没人理他,也没有办法,便去搞内讧。后来,又分出一个东周和西周。结果,很快都被灭掉了。
堂堂周王朝被灭,居然没有引起一点反应,老百姓反而说,周王朝早就不该存在了,它到现在才灭亡,也算是奇迹了。
公仪休不敢收鱼
公仪休是鲁国的国相,位高权重。但他严守法度,廉洁奉公,不沾一点便宜。公仪休特别喜欢吃鱼,几乎每顿饭都离不了。这样,自然有很多人给他送鱼,但公仪休坚决不收。
送鱼的人不理解,说:“您那么爱吃鱼,为什么不收呢?”公仪休说:“正是因为我喜欢吃鱼,所以才不敢接受。现在我做国相,俸禄不少,买得起鱼吃;如果因为收鱼而被免官,没有了俸禄,那可就真吃不起鱼了。所以,我才不敢接受啊。”
老百姓都称赞公仪休,说他这个账,算得很对。
老丈人不认国王女婿
能够当国王的老丈人,那是何等荣耀啊。可是,齐国有个倔老头,女儿都嫁给了国王,而且当了王后,可他却死活不认国王女婿。
原来,在燕国攻打齐国的时候,齐湣王被杀,他的儿子法章躲到民间,改名换姓,到太史敫的家里当了仆人。太史敫的女儿心地善良,见他可怜,常常偷着送他一些衣服和食物,两人慢慢有了感情,就好上了。
后来,田单打跑了燕军,扶立法章即位,就是齐襄王。齐襄王倒是很重感情,立太史敫女儿为王后。这本来是一件皆大欢喜的事情,但太史敫死活不同意。理由是,没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婚姻不算数。
太史敫反对自然不管用,女儿照样住进了王宫,还生下一个儿子。太史敫更是觉得女儿玷污了家风,干脆断绝了父女关系,终身不再与女儿见面。当然,也就更不认国王这个女婿了。
老百姓都觉得这老头有意思,有人说他有骨气,有人说他死脑筋。
廉颇的结局也不妙
历史上功名显赫的将军,往往结局都不好,廉颇也不例外。廉颇是赵国有名的大将,秦国人最怕他,所以在长平之战的时候,使用了反间计,让赵王免掉了廉颇职务,换上了“纸上谈兵”的赵括,结果造成四十多万赵军被坑杀。
长平惨败之后,赵孝成王后悔莫及,又重新启用了廉颇。廉颇也真厉害,在赵国元气大伤的情况下,领兵抗击燕国的趁虚进攻,不仅大败燕军,而且挥师直捣燕国都城,逼着燕王割让五座城池才罢休。赵孝成王为了表彰廉颇的功绩,把尉地封给廉颇,还让他代理了国相。
赵孝成王去世以后,儿子悼襄王继位。一朝天子一朝臣,悼襄王刚即位,就派亲信乐乘接替廉颇的职务。廉颇大怒,与乐乘打了起来,乐乘被打败了。
廉颇知道自己闯了大祸,便逃到了魏国。魏国接受了廉颇,但并不信任他。楚国知道以后,暗中把廉颇接到了楚国。廉颇虽然做了楚国将军,但心情郁闷,不想打仗,没有战功。最终,廉颇死在了异国他乡。
临死之前,廉颇含着眼泪说:“我一生最想做的事情,是指挥赵国的士兵作战。”
王翦自保有妙招
王翦是秦国名将,曾率军灭了赵国、燕国,其子王贲又灭了魏国,逼降了齐国,王家可算得上是功勋卓著。然而,王翦深知“功高震主”的厉害,便想方设法进行自保。
秦国灭掉韩、赵、魏、燕以后,秦王又派王翦,率领六十万大军去攻打楚国。大军出征那天,秦王亲自来送行,问王翦还有什么要求。王翦从怀里掏出一个布帛,递给秦王。秦王以为是作战计划之类,没想到,布帛上写着请求秦王赐给他良田、美宅、园林、池苑等物。
王翦憨笑着说:“趁着大王器重我的时候,我想为自己和子孙置份家产。打仗回来,我就好好地享受生活。”秦王听了,哈哈大笑,马上照单全准。
王翦领兵打仗期间,不断派人回去,请求秦王恩赐这个、恩赐那个。手下人看不下去了,王翦却悄悄地说:“我并不是贪图财物,而是想通过这种方式,向秦王表示,我只想过富裕的生活,而没有别的野心。这次秦王把全国的兵力都交给了我,我不能让秦王有疑心。”
王翦攻打楚国,用了一年多时间。在这个期间,秦王对王翦始终都很放心。楚国平定以后,王翦立即交还兵权,自己去过舒服日子了,最后得以善终。
秦军将士和百姓们都说,王翦将军真是聪明人啊!
郑国渠原来是“阴谋渠”
郑国渠,是我国古代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现在仍然发挥作用。许多人不知道的是,当时修建郑国渠,其实是韩国实施的一个阴谋。
战国末年,秦国强大,屡次对东方诸侯用兵。秦国的东邻是韩国,韩国十分弱小,无法与秦国抗衡。于是,就想出一条“疲秦”之计,诱引秦国大兴土木,想以此消耗它的国力。
韩国派出了水利专家郑国,到秦国去游说。郑国对秦王说:“秦国土地贫瘠,缺雨少水。如果凿穿泾水,修一条水渠,长三百余里,可以灌溉广大的农田。”秦王同意了,命郑国主持修渠。
修渠工程浩大,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秦国人终于明白了,这是一个阴谋,要杀郑国。郑国说:“臣开始是为韩国做奸细而来,但渠成以后,确实对秦国有利。”郑国列举了详细数据,说明渠成以后的好处。
秦王觉得郑国说得有道理,不仅没有杀他,反而让他继续把渠修好。结果,渠修好以后,引泾河水灌溉土地四万多顷,亩产都达到六石四斗。从此,关中沃野千里,再也没有饥荒年份了,秦国富强起来。此渠是郑国主持修建的,就被命名为郑国渠。
韩国策划了这么一条笨拙的阴谋,结果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现在看来,郑国渠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是遗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财富。年11月8日,郑国渠申遗成功,被列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在战国末期,被誉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横空出世,灭掉六国,统一天下。秦始皇之所以能够成功,首先靠得是吕不韦。
至于吕不韦是不是秦始皇的亲爹,人们众说纷纭。请看下一集,司马迁说秦始皇的亲爹是吕不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