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对屈原的一种神奇批判短史记

最好白癜风医院咨询 http://news.39.net/ylzx/bjzkhbzy/
问:屈原是真实存在的人物吗?

一、屈原是否真有其人的学术争议

《短史记》以前的文章,曾就“屈原是否真实存在”这个问题的学术争议,做过介绍。质疑者的主要论据,扼要来说包括如下三点:

(1)现存先秦诸子百家著作及《吕氏春秋》《战国策》等典籍中,完全找不到“屈原”这个名字。今天所见有关屈原的史料,几乎全部出自《史记》中的《屈原贾生列传》。而司马迁似乎也并未掌握多少有关屈原的确凿史料。比如,作为一篇传记,按常理有必要介绍一下传主的籍贯与家世,司马迁却只能以一句笼统的“楚之同姓”权做交待,可见他对屈原的家世几乎没有了解。汉文帝时代的贾谊写过《吊屈原赋》,经历了文帝、景帝和武帝时代的淮南王刘安写过《离骚传》(已失传),这些司马迁参考过的材料,同样不能就屈原的籍贯与家世提供确切的说法。(2)今天所见《屈贾列传》已非司马迁的原始版本。列传中记载了贾谊之孙贾嘉“至孝昭时,列为九卿”。司马迁没有活到贾嘉官至九卿的年份,也无法未卜先知汉昭帝的谥号是“孝昭”。显然,在司马迁之后,有人对《屈贾列传》进行了补写或增删。(3)《列传》中有些情节似存矛盾。比如先说楚怀王“怒而疏屈平”,继而又说“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齐国是大国,对齐关系是楚国需要重点经营的政治事务。这种事,似不宜交给一个已被疏远的边缘人去负责。齐国不会开心与一个楚国政坛的边缘人接洽,会觉得自己受到了轻视。楚王也不会放心让一个失宠之人居于外交要津,天知道他会不会乘机挟怨报复,至少也会担心他会不会尽职尽责。在并无其他史料可以佐证存在“屈原使齐”之事的情况下,传记中这种似存矛盾的记载,就显出了它的可疑。

图:《三才图会》里的屈原像

晚清学者廖平,是近代最早对“屈原的真实存在”提出质疑的学者。按他的考证,《离骚》是方士们为秦始皇所写的“仙真人诗”,目的是满足始皇长寿、成仙的想象。廖平之后,胡适从思想史方面入手,指出屈原即使真有其人,也不会生在秦汉以前,理由是屈原这种忠臣“在汉以前是不会发生的”,战国时代不会存在屈原那种“奇怪的君臣观念”,是“汉朝的老学究”们塑造了屈原这样“一个理想的忠臣”。

徐复观的研究则认为,司马迁为屈原做传,所依据的核心材料之一,是淮南王刘安的《离骚传》;而《离骚传》又是刘安写给汉武帝看的。刘安写《离骚传》的目的,“是借屈原之冤,以明自己之志”,具体来说就是婉转地向汉武帝传达信息,说自己忠心耿耿犹如屈原,绝无谋反之意,以求改善被朝廷疑忌、监视、打压的艰难处境。若朝廷不能体察这种忠诚,那自己就只好学屈原去自沉了。正所谓“不仅是表白屈原,亦实际上是表明他自己”。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有学者推测认为《离骚》的原作者其实就是淮南王刘安。也有人推测认为,屈原其实是贾谊伪造的历史人物——贾谊忠于汉文帝,为其擘画了“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削弱诸侯王的妙策(也就是后来汉武帝搞的“推恩令”),结果却因为与文帝的宠臣邓通不和,“数廷讥之”,多次在公开场合讽刺邓通,招致文帝的不满,“由是疏远,迁为长沙太傅”,被从长安中央下放至偏远的长沙国去做太傅。贾谊的这些人生经历,与屈原故事中的情节——忠于楚怀王、有政治能力(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被怀王寄予重任、遭怀王身边宠臣进谗言而被疏远、下放至偏远地区为官——可以说是高度吻合。

附带一提:写过《吊屈原赋》的贾谊,后来又做了梁王的太傅。梁王坠马而死后,贾谊自责没有尽到太傅的责任,“哭泣岁余,亦死”。这位从马上掉下来摔死的梁王,谥号正是“梁怀王”。长沙王+梁怀王,似可与屈原故事里的“楚怀王”构成呼应;贾谊的哭泣而死,亦可与屈原故事里的怀石沉江构成呼应。考虑到上述种种,司马迁将屈原与贾谊并入同一列传当中,这种处理显然有着一种意味深长的用心。

总而言之,“屈原”究竟是不是一个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目前仍是一桩未解的学术疑案。疑案的源头,在于先秦典籍中找不到屈原的相关记载,以及《史记》中的屈原传记存在许多可疑之处。也就是说,自一开始,关于屈原的事迹,就缺乏一个拥有可信度的传世文本。

或许正是因为这个缘故,年投入使用的最新版初中历史教课书七年级(上册)已不再收录屈原的相关内容——使用至年的旧人教版教材第八了《中华文化的勃兴(一)》中,曾用了较大的篇幅来介绍屈原(如下图)。与之一同从教材中消失的历史人物,还有真实性同样存疑的扁鹊。当然,最新版的初中语文教材中,仍保留着与屈原相关的内容。

图:旧教材关于屈原的描述

二、古人对屈原的所谓“批评”

与近现代学者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6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