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祸来临之前怎么避免史记上这个故事有

时间的指针回拨到春秋时期的宋国景公时代,宋景公是宋国第二十八任国君。在景公37年的时候,楚惠王消灭了陈国,这个时候,在宋国的境内发生了“荧惑守心”事件。所谓的“荧惑守心”是指:心,是二十八星宿中的“心宿”,即天蝎座红色一等亮星。简单解释就是:火星移到了天蝎座红色一等亮星的区间。在中国古代,“荧惑守心”是非常严重的天文事件。这意外着国有凶灾或国君有难,是极其恶劣的上天示警。荧惑守心,验证了“自作孽不可活”宋景公因此很担心。司星官子韦说:“可以把灾祸转移到相国身上。”景公说:“不行!国相是国家重臣,如同我的手足。”子韦又说:“可以把灾祸转移到百姓身上。”景公说:“也不行,国君依仗的是百姓。”司星官子韦再次建议到:“那么,可以转移到年岁的收成上。”景公说:“如果年成歉收,百姓因此贫困、饥饿,谁还支持我做国君呢?”为什么司星官建议转移灾祸呢?原来中国古代针对这种天灾有一种解决方案,对所谓的“荧惑守心”的解决方法如同武侠小说中的“移魂大法”,这种方式之一就是移祸大臣。祸要是能转移的话,也是从改变自己开始西汉成帝的时候出现了“荧惑守心”事件,汉成帝杀了丞相翟方进,用来转移灾祸;五胡十六国时期,后赵皇帝石虎,为避免“荧惑守心”杀了大臣王波。但采用“移祸他人”这种解决方案的,不是昏君,就是暴君。这位杀了丞相的成帝就是昏庸无道之君,他在位时宠幸“燕瘦”的赵飞燕,造成后继无人。并间接导致了“王莽专权”,死时仅44岁。那个石虎就更甭说了,荒淫残暴,屠杀百姓,致使民不聊生,社会生产遭到了严重破坏,这才有上天示警出现了“荧惑守心”的征兆,他杀死王波后不久即死,只当了一年的皇帝。杀人转祸,反而更增加了自己的罪业而宋景公连续三次拒绝移祸他人他物,使司星官子韦很受感动,他说道:“天虽高远,却能听到人间细微的声音。今天国君您说了这三句国君应当说的仁德之言,上苍怎么会降祸于你呢!火星应该会移动了。”果然,再观察天象时,火星竟然移动了三度。并且这一年宋国也没有出现预言中所出现的国难和凶灾,本该遭受惩罚的景公也安然无恙。此事过后,宋景公又在君位上执政了27年,先后执政64年,这在中国历史上几乎绝无仅有,并且高寿而终。像是石虎这样的暴君,上天怎会不惩处呢有人说,“荧惑守心”子虚乌有纯属巧合。那我们看看有哪些“荧惑守心”出现了什么结果。公元前年,荧惑守心;公元前年,秦始皇驾崩。公元前7年,荧惑守心,汉成帝杀丞相移祸;公元前7年,汉成帝中风暴毙。以上史料出自于《史记·宋微子世家》。佛法说:一切果皆有这五个因引发一,自作自受佛在《百业经》中开示说:一切善恶果不会成熟于地、水、火、风四大之上,只会成熟在自己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之上。自作自受,因果使然所以我们如今在身心、环境上所感受的一切果报,都必源于自己往昔所造的善恶业。佛说:给你修路的,是你自己;埋葬你的,也是你自己;毁灭你的,也是你自己,成就你的,自然还是你自己,比方说宋景公,不正是自己的善心成全了自己吗!所以佛说:自作自受,自性自度!调伏自心即是修行,认识自己便是觉者。二,苦乐法则无边无际的众生,由于自爱的本能,无不希求安乐、逃避痛苦,即便我们觉得微不足道的蚊蚁,也是日日都在寻求安乐。然而大多数众生不明苦乐的法则,不知道苦乐的来源,所以无缘踏上安乐的正道。所有的报偿都是自己感召而来的他们往往背道而驰想求得安乐却未曾种下乐因,想远离痛苦却处处制造苦因,如是而行怎么能离苦得乐呢?其实苦乐的根源只在我们的心、我们所造的业。于是有了“荧惑守心”出现时的不同心态,汉成帝杀宰相,石虎杀大臣挡祸结果反而给自己造成了更大的祸端,这都是自己的心招惹而来的。三,因微果著《集法句》云:“虽作微小恶,后世感大怖,能有大损害,如毒入腹中;虽作小福业,后世感大乐,能成大义利,如谷成熟。”由此我们应知微细的善恶业如影随形,将会出生广大的苦乐。因而对于微小的善业也应励力行持,勿以善小而不为;对于微小的恶业,也应励力断除,勿以恶小而为之。心通宇宙四,未作不遇世上的一切所求,都不可能凭空从天而降,自有它产生的因和缘。所以真正明白因果规律的人,就会按照因果规律来积极地创造自己的命运。如果不去主动种下正因、积聚顺缘,那所谓的理想都将成为空想而幻灭。不论是希求哪方面的成就,都必须首先明白成功的因与缘,然后随顺因缘,脚踏实地付诸实践,方才有成功的可能。五,已作不失佛说:“纵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我们已造作的善与不善的业,必定会感受苦乐的果报,善恶的业力不会因为时空的转换,而无缘无故地减弱或者消失。播什么种,开什么花,结什么果。一个人若既行善又作恶,则其善恶各自生果报,不可能互相抵消,不可能用行善的方法消灭恶业之恶报,而恶业再大,也不能消灭所作善业的善报。我们读史的目的就是从史料中验证佛法、因果的真理,然后生出正确的信心。这就是读史的妙用。记录在《史记》里的这个故事恰恰验证了佛法的真实性。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孔子说:我只负责转述历史,信不信,由你。史记全四册精选月销量50¥¥打开百度APP立即扫码购买购买已下架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65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