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巡游途中逝世,赵高如何瞒天过海,将

治白癜风呼和浩特哪家医院好 https://m.39.net/baidianfeng/a_4304458.html
导语

秦始皇嬴政巡游途中逝世,宦官赵高使用瞒天过海之计,将嬴政的尸体运回咸阳,篡改遗诏,助力胡亥登基,是为秦二世。

赵高是如何瞒天过海?皇帝死讯是怎样被隐瞒?

公元前年,秦始皇第五次巡游到平原津时,突发疾病,秦始皇害怕死亡,群臣都不敢说一个死字,临死前写了一封诏书给公子扶苏,要他在咸阳主持葬礼,按照礼制,主持葬礼的人,就是继承人。

但是,这封诏书却被赵高拦下,并未送出去。

从扣下诏书开始,赵高便开始了一系列操作,既隐瞒了皇帝的死讯,又将继承人改为了胡亥,还将公子扶苏赐死,因此,赵高才在后世留下了骂名,这一切事情都在丞相李斯的自传中有所记载。

公元前年7月,秦始皇嬴政于沙丘平台(今河北邢台广宗)逝世,享年49岁。

丞相李斯认为,皇帝死于咸阳城外,若公布死讯,恐怕会引起诸多儿子争夺皇位以及天下大乱,于是,决定秘不发丧。将皇帝的棺材放在车队中,继续前行,一切事务照旧,被皇帝信任的宦官依旧侍奉在侧。

这件事,只有胡亥、宦官赵高、丞相李斯以及其余几个宦官知道。

于是,这些人真的就开始了一系列瞒天过海,“死马当活马医”的办法。

赵高以前教过胡亥文字以及狱法,所以胡亥非常信任赵高。李斯篡改了诏书,并写了假遗诏,立胡亥为太子,将公子扶苏与蒙恬赐死。

将遗诏改完之后,并且将赐死扶苏的诏书发出去之后,这一行队伍就向内蒙古出发了。

不过,此时正值炎炎夏日,尸体腐败的气味散发出来,赵高就命人运来了许多腥臭的鲍鱼,用以掩盖腐烂的味道。

行从直道至咸阳,发丧。太子胡亥袭位,为二世皇帝。九月,葬始皇郦山。

到了内蒙古之后,直接从大道快马加鞭赶回咸阳,由胡亥主持葬礼,并继承皇位,是为秦二世,同年9月,秦始皇被埋葬在郦山。

这个事情被记载在了之中,大概过程就是,秦始皇在河北驾崩,临死前写下的诏书被赵高扣下,将继承人从扶苏修改为胡亥,于是,一行人前往内蒙古,又从内蒙赶回咸阳,举行葬礼,密谋篡位。

绕道返回咸阳,是为何故?

李斯篡改了诏书,立胡亥为继承人,并且将重新做的诏书命人送给扶苏,想要借故赐死扶苏与蒙恬。

诏书送到之后,扶苏看了之后想要自杀,被蒙恬阻拦,说到“今天来了一个使者而已,你就自杀,里面万一有诈怎么办?这个事还是弄清楚再说吧”。

不过,扶苏这个人心地善良,不听劝阻,父亲赐我死,那我就死,于是就自杀了。

可是,蒙恬不肯就范,因此被囚禁在了阳周(陕西子长县北三十里),并派人刺杀成功。

扶苏、蒙恬的死讯被传回到了远在内蒙的胡亥等人手中,于是,喜出望外,快马加鞭地赶回了咸阳。

要知道,当时蒙恬率领30万大军驻守北方,扶苏为监军,此二人势力强大,若赵高等人在秦始皇死后直接回到咸阳,被扶苏与蒙恬率领大军讨要说法怎么办?其中变故太多,而且保不齐还有其他皇子来争夺皇位,所以,将扶苏与蒙恬搞定之后,才安心。

而且,往内蒙方向走也是策略之计,因为内蒙区域人迹罕至,正值夏日,尸体发臭,为了掩人耳目所以才选择内蒙,一边等消息,一边隐瞒死讯,这就是赵高等人绕道回咸阳的聪明之处了。

秦始皇尸体发出臭味,用鲍鱼掩盖臭味,有用吗?

公元前年,秦始皇第五次巡游,左丞相李斯跟随,右丞相冯去疾留守京城,秦始皇有20多个儿子,公子扶苏被命监守北方,其余儿子皆被要求留守京城,少子胡亥尤其受嬴政喜爱,想跟着一起去见世面,于是嬴政便答应了他。

所以,秦始皇驾崩的时候,身边只有胡亥这一个儿子,加上赵高、李斯以及其他几个宦官知晓外,外人不得而知。

这也就给他们搞事情提供了机会。#秦始皇#

虽然诏书更改了,名义上胡亥也成了继承人,可是如何隐瞒皇帝死讯,掩盖尸身臭味呢?

即便是运来了鲍鱼,但是在战国年代,伤亡是常事,尸体的臭味保不齐就被哪个人闻到了,跟鲍鱼根本不是一个味道,可是赵高为什么还要这么做?

要知道“指鹿为马”的故事,能够充分验证赵高的心狠手辣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

“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

秦二世时期,已是丞相的赵高想要造反,于是就将一只鹿送给二世,并说“这是马”,二世不信,问旁边的臣子,有的人说是鹿,有的人说是马,事后,赵高将暗中说是鹿的人全部杀了。

所以,赵高这个人的手段狠辣,加上丞相李斯在侧,还有未来的皇帝胡亥,这三人已经是权势滔天,即便是你闻到了这是尸体腐烂之味,谁敢提出疑义?

所以,这个时候鲍鱼的臭味是否真的能够掩盖臭味还重要吗?只不过是个幌子而已。

并且,在巡游过程之中,赵高依旧按照惯例让地方官吏送奏折,该批批,该审审,想要见到始皇帝本人,是不可能的,地方官吏谁敢说个不字?

赵高、李斯、胡亥等人采取瞒天过海的方法隐瞒皇帝死讯,封的是随行队伍的嘴,封的是沿途官吏的嘴,没有人敢提出疑义。绕道内蒙再回咸阳,只是在拖延时间,等扶苏与蒙恬被解决掉的消息。

总结:

赵高的计策成功了,即便有所疏漏,但结果是达到了。由此可见,赵高真是一个心狠手辣、老奸巨猾之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65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