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地址 https://mip.yyk.99.com.cn/fengtai/68389/jianjie.html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子畏于匡”。这事发生在匡地。事情大概经过是这样的,《史记孔子世家》:将适陈,过匡,颜刻为仆,以其策指之曰:“昔吾入此,由彼缺也。”匡人闻之,以为鲁之阳虎。阳虎尝暴匡人,匡人于是遂止孔子。孔子状类阳虎,拘焉五日,颜渊后,子曰:“吾以汝为死矣。”颜渊曰:“子在,回何敢死!”匡人拘孔子益急,弟子惧。孔子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使从者为宁武子臣于卫,然后得去。包曰:匡人误围夫子,以为阳虎。阳虎曾暴於匡,夫子弟子颜尅时又与虎俱行。後尅为夫子御,至於匡。匡人相与共识尅,又夫子容貌与虎相似,故匡人以兵围之。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候呢?是哪一年?我认为是在定公十五年,夫子是在鲁国郊祀后才离开鲁国。史记记载“是岁鲁定公卒”可见是公元前年。匡人为什么要围禁夫子?夫子的相貌与阳虎相似,而且当年阳虎暴匡人时,替阳虎御车的就是孔子弟子颜克(也称颜高:史记记载颜刻为仆;《孔子家语》作颜刻,一作克,一作产)。和夫子一起的弟子都有谁?这段史记讲颜克为仆,是一起周游列国的。另外,从孔子于陈蔡的诸弟子,史记孔子世家载有颜渊、子贡、子路,弟子列传有子张,吕氏春秋慎人篇有宰予,此外则无考据。“文不在兹乎”。朱子集注:道之显者谓之文,盖礼乐制度之谓。不曰道而曰文,亦谦辞也。兹,此也。孔子自谓。《穀梁传》哀公十四年疏引论语云: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文王既没,其为文之道,实不在我身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曰:兹,此也。言文王虽已死,其文见在此。此,自谓其身。文王既没,故孔子自谓後死。言天将丧此文者,本不当使我知之。今使我知之,未欲丧也。马曰:“其如予何者,犹言奈我何也。天之未丧此文,则我当传之。匡人欲奈我何,言其不能违天以害已也。李炳南先生《论语讲要》:孔子被匡人误围,一时解释不清,情况险恶,便以天不丧斯文的道理安慰随行的弟子们。周文王继承尧舜禹汤之道,后有武王周公,相续不绝。文王虽已逝世,但载道的文化在兹,须由孔子传下去。如礼记中庸篇:“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在兹”是孔子自谓承担传递文化的责任。所以说:“天如有意灭除文化道统,则我这后死者便不得与知此文。然我既得与知,可见天意仍须保留文化,由我而传。既须由我传文,匡人岂奈我何。”“畏”,受难,落难,受困,处于不利局面;以易经的阴、柔来理解的话,则是阴守、畏守、弱守状态,极不利状态,极端不利程度。与现在的畏惧意思应不同。夫子与生死了然,自然并不畏惧;假若夫子真有畏惧,论语编者也不会、不愿如此编写。《论语讲要》:孔子除了畏于匡,还有在陈绝粮,微服过宋等灾难,但都转危为安。学中华文化,有志于为文化的传递者,遇见恶劣的环境时,当学孔子的精神,深信天不丧斯文,以道自任,环境自然随之转变。圣人传万代。夫子传先王之道,是天之未丧斯文。他当时的这话,在死后也得以兑现,历经二千多年而不衰,从中也可见到“道”。为什么能历经二千多年而不衰?此刻,假若你闭上眼睛,或能灵光一闪,或能恍惚感觉到“道”,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匡人何能胜天?所以圣人终于化险为夷。夫子说这个话,是一种生存自信,也有极浓的历史使命感,是对“道”极深的感悟。在弟子们士气低落时,则说大道理鼓舞士气,此时说是恰如其分,而若是平时说则显得骄矜夸耀不合时宜;在困境时,夫子言“道”则比平时显明,即是鼓舞士气,却也是因地因时而教。这是子贡所说“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的一种情况吗?大家可以思考一下,夫子化险为夷是幸运与偶然吗?有必然成份吗?必然又在哪里?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6037.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