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史记秦本纪秦惠文王与张仪外

北京专科青春痘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zj/210311/8736666.html
北京专科青春痘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zj/210311/8736666.html

内容涉及原著卷目:秦本纪张仪列传

秦孝公去世后,他的儿子,19岁的赢驷继位,也就是后世所说的秦惠文王。就在当年,商鞅被处死。这个事情一些细节,我们在《商君列装》时在讲。

只简单说明一下秦惠文王处死商鞅的两个出发点:

第一点,就是私怨。我们之前讲了,变法后,太子就违法了,最后太子两个老师都被处罚,而且带有侮辱性。所以年少气盛的赢驷,继位后报复。

第二点,安抚宗亲和旧贵族。从变法内容看,这两部分人是利益受损的,赢驷刚即位,希望赢得他们的支持。所以杀商鞅以缓解和他们的关系。

秦惠文王虽然杀了商鞅,但是新法一点没变,没开倒车。这也说明,他这么做,典型的对人不对事。新法符合秦国整理利益,尤其符合秦王富国强兵的理想,而且受到更广泛的新兴地主的支持,所以是不会变更的。而且新法实施很稳定了,有没有商鞅这个人,都无所谓了,这也有点卸磨杀驴的意思。

有人说商鞅被杀是功高盖主,秦惠文王认为他是个威胁。这点我认为谈不上。在史书中,商鞅并不是一个权臣,而且在秦国没有根基,所以兴不起风浪。这从他被追杀时的细节也能判断出来。

好了,秦孝公和商鞅这对搭档,我们就翻篇了。接下来,我们翻开崭新一页,来聊另一对搭档,就是继位的秦惠文王和张仪这对搭档。如果说商鞅是个实干派,搞内政为主,那么张仪就是个策略派,搞外交为主。而且这个时代,内政已经很稳固了,所需要的,就是外交加军事了。

秦惠文王和张仪的相识,《史记》并没有用太多墨笔去说,也没讲怎么面试的,反正见到秦惠文王后,直接被封为客卿。我觉得秦惠文王能直接这么做,应该有三方面原因:

第一、张仪那时候已经小有名气了,这个在《张仪列传》里有所体现,我们就不多说了。

第二、秦惠文王当时年纪轻,意气风发,希望多招揽人才,所以也不吝于封官。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张仪口才太好了,太能说了。他面试要是不成功,那才是怪事。这在《张仪列传》中有很多地方体现,大家读读《史记》原著就知道了,我们可以用十六个字概括他的口才:思路清晰,逻辑清楚,有理有据,声情并茂。——有人问,声情并茂你怎么知道的,你读文字来体会一下,如果这段文字读的时候不是眉飞色舞唾沫星子乱飞,那除非你不理解这段话的意思。

虽然面试比商鞅顺利,但是第一次出手,却不如商鞅那样,直接采纳,而是成了没有被采纳一方。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简单讲一下这个事情。

当时,苴国和蜀国打仗。这两个国家,在那个时候都属于挨着秦国的西部戎狄民族。他们都来向秦国请求支援。秦国想攻打蜀国,但是又怕东部的韩国(这个韩国是战国七雄里的韩国,可不是现在的韩国哈)趁机进攻秦国。如果先打韩国吧,又怕打不赢,陷进战争泥潭。这就两难了。于是秦惠文王就召集司马错和张仪来商量怎么办。这个司马错,也就是咱们《史记》的作者司马迁的先祖。

张仪和司马错,两个人意见不同。

张仪认为,应该先打韩国。理由是,打韩国,趁机攻打周天子所在地,夺得九鼎——这个九鼎的故事,我们《楚世家》再讲,它是得天下的象征。同时,挟持周天子,然后挟天子以令诸侯。大家注意哈,最早提出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并不是三国的曹操这帮人,这个主意最早来自张仪,比曹操早了五百多年。也许曹操他们的灵感,就是从张仪这里得来的。

而司马错则反对这个策略,他认为,眼下应该先攻打蜀国,因为目前秦国国土不够大,人口不够多,跟中原各国掰手腕还费劲,何况现在中原各国经常联合在一起反对秦国,不应该捅这个马蜂窝。不如柿子拣软的捏,先把蜀国灭掉。获得它的土地和财富,这样西部的确也没了后顾之忧,以后可以放心往东面发展,去攻打六国。

从当时的局势看,我个人认为,司马错的策略是正确的。虽然张仪和曹操都想干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事情,但是时机和现实情况不同。

张仪这个时期,东方六国本来就看不顺眼秦国,想联合灭秦,如果秦这时候主动挑事,尤其是去抢周天子,那就会激起众怒。大家注意,我用的是抢。因为曹操那个时候,名义上是“拯救“汉献帝,那时汉献帝被董卓挟持,属于逃难时期,曹操在名义上是干一件仁义的事情。而且曹操那个时候也不是其他诸侯的眼中钉肉中刺,他还处于低调时期,那时候出头的是董卓、袁绍。

所以,不管是从道义上讲,还是从与其他诸侯关系上讲,张仪这个时期,都不适合去挟天子以令诸侯。

而秦惠文王也的确是最终采纳了司马错的建议。出兵伐蜀,并取得胜利,从此以后,秦国实力大增,开始膨胀了。

所以第一次大的战略决策,张仪并没有入秦惠文王的眼。那么是什么机会,让张仪开始走进秦国最核心的政治舞台,成为主角之一呢。请大家继续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55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