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史记 >> 史记版本 >> 说项羽

说项羽

  马小菲

  史记

  最近重读《项羽本纪》,有好几处地方,令人印象深刻。

  “今将军诛乱”

  项羽晨朝上将军宋义,即其帐中斩宋义头,出令军中曰:“宋义与齐谋反楚,楚王阴令羽诛之。”当是时,诸将皆慑服,莫敢枝梧。皆曰:“首立楚者,将军家也。今将军诛乱。”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

  北师大尚学峰老师在讲这部分时说,诸将的话其实不完整,“今将军诛乱”,之后呢?但是司马迁就是要这样写,唯有这样写,才能表现当时人人震恐,话也说不完整的戏剧感。

  可以想象那个场景:一群人战战兢兢、支支吾吾,面对这个刚刚杀过人、手上还沾着鲜血的年轻将领,他们大气都不敢出,能勉强说出话来,已经用尽了最后一丝胆量。

  “原本就是将军您的家族首先立楚反秦、组织军队。如今将军诛杀逆贼……”

  说不下去了,也不必再说。“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这时就算不服也得服。

  “今将军诛乱”,司马迁真是天才的手笔,二维的平面文字活生生营造出三维的立体感。司马迁内心也是崇敬英雄的,很喜欢表现各种人在项羽面前吓破胆的场景。

  比如写项羽年少时就勇猛威武,“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作为和叔叔逃亡吴中的外来户,吴中地头蛇却都害怕他。

  再如巨鹿之战后,项羽召见诸侯将,这些身经百战的将领,在目睹了项羽指挥的这场无比勇猛的战斗之后,“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跪着走,脸都不敢抬起来看项羽。

  楚汉相持时,项羽曾提出要和刘邦决斗。“汉有善骑射者楼烦,楚挑战三合,楼烦辄射杀之。项王大怒,乃自被甲持戟挑战。楼烦欲射之,项王瞋目叱之,楼烦目不敢视,手不敢发,遂走还入壁,不敢复出。”百发百中的神箭手,见到项羽之后,竟也如此狼狈。

  甚至直到项羽在垓下穷途末路,追击他的赤泉侯,仍会因为“项王瞋目而叱”,而“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单看这些,简直像爽文男主。只可惜,历史不是爽文。

  恤士卒

  项羽杀人如麻,动辄屠城,这是他残暴的一面;但他又常常表现得很仁慈,尤其在面对普通民众、士卒时。这是司马迁笔下项羽矛盾的地方。

  秦军围巨鹿,楚怀王派宋义、项羽等率兵救赵。宋义在行至安阳后驻足不前,希望“先斗秦赵”而承其弊。

  日子一天天过去,天寒大雨,将士们饥寒交迫。这些,宋义不在意,项羽却看在眼里。他看到岁饥民贫,看到士卒只能吃豆类充饥,军中再也没有余粮。项羽杀宋义,很大程度就是因为宋义“不恤士卒”。

  再如楚汉对峙时期,“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漕”。顶层的人物为了权力而厮杀,底层的百姓却只能承受连年兵祸带来的灾难。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这些,古往今来的王侯将相难道不知道吗?但似乎只有项羽,对百姓表示了同情,他对刘邦说:“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

  咱们两人干脆直接决斗,不要让老百姓再跟着我们遭殃了。多么豪迈却又多么天真的想法!项羽也因此注定无法获得最终的胜利。因为胜利往往属于那些意志更坚定心肠也更冷酷的人,项羽天真而又理想主义,在你死我活的权力斗争中,这些都是致命的软肋。

  表演欲

  项羽起事时只有24岁,兵败身死时也才32岁。他的身上自始至终都有一股少年气。少年往往爱逞强、喜炫耀、不懂收敛,这些在项羽身上突出体现为强烈的表演欲。

  当听说刘邦已破咸阳,且有“王关中”的意图时,项羽大怒,说“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他说第二天让将士们吃点好的,我要为你们展示我是怎样打败刘邦的军队的。“为击破沛公军”,其实是“为你们击破沛公军”的省略。

  他把打仗当成了一场表演,一场个人英雄主义的表演。好像主要不是为了取得胜利,而是为了给别人看,为了让别人崇敬。

  垓下之战时,项羽的表演欲也达到了顶峰。他说“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说“吾为公取彼一将”,这些都是他的表演,他要以这些表演为自己的一生谢幕。临了,还要问观众“何如?”我打得是不是很漂亮?我是不是很厉害?如此儿戏,如此虚荣,如此浪漫主义,这就是项羽,一位少年英雄。

  书写项羽、喜爱项羽的司马迁,又何尝不具备项羽的特点呢?英雄气魄而又理想主义,天真善良而又锋芒外露,正是因为司马迁本身就是这样一个人,才会对项羽情有独钟,才能将项羽描绘得无比传神。

  伟大的灵魂,总是惺惺相惜的。来源:大众日报

来源: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54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