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霸王项羽一彼可取而代之嬴政

项羽,姬姓,项氏,名籍,字羽,泗水郡下相县人。秦朝末年政治家、军事家,楚国名将项燕的孙子,项梁的侄儿,后自立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楚汉之争失败,乌江自刎而死。作为中国军事思想“兵形势”(兵家四势:兵形势、兵权谋、兵阴阳、兵技巧)的代表人物。

这个人物大家一定都听过,项羽的名气非常大,和他相关的成语有锦衣夜行、破釜沉舟、鸿门宴、四面楚歌、霸王别姬等等。每个成语都有着自己的故事,这一系列的故事告诉我们项羽是一个有故事的男人。

项羽的家世很好,他的祖父是楚国名将项燕。项燕可以说是战国时期关中六国最后的名将,在秦灭六国的统一战争中,他曾率领楚国将士大败秦将李信的二十万秦军,这是一个可以炫耀的成就了,要知道秦国将士的骁勇,项燕的战绩可以说是六国反抗秦国难得的胜利。

只是天下大势终究难以抵挡,公元前年,秦统一天下。而项羽家族作为曾经的楚国贵族终究落魄,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虽不再是贵族,但是项家在会稽当地也可以说是一方豪强,生活压力是没有的,项羽的父亲史籍上并没有记载,基本上可以认为是死的早。

年少的项羽也就是跟在自己的叔父项梁身边长大。

少年时期的项羽立大志,却也让项梁非常烦恼、

项梁教项羽读书,项羽不久就不学了。

项梁教项羽学剑,项羽不久也不学了。

项梁很生气,读书学武项羽都没有耐性,项羽也明白叔父气恼自己,他向项梁说出了自己的理由。那就是读书只能记住人名,学剑只能与一人对敌,自己要做的则是万人敌。

简单来说,项羽想继承家业,统领战士征战沙场。

于是项梁教项羽兵法,但是项羽的脾性让他只是粗浅的学,没有深学,这或许是他将来争天下失败的原因。

《史记·项羽本纪》: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於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统一天下的秦始皇开始了自己的巡游之旅,不久这位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巡游到了会稽,也就是到了项梁项羽家的地方。

当项羽看到在江上过的皇帝座船时,那种壮观的景象让项羽发出了自己的感慨“彼可取而代也”。项梁则是吓了一跳,这话让别人听见必然祸及家族啊,所以立即训斥项羽告诉他别乱说话。

“《史记·项羽本纪》: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

这里要提一句,项羽看到秦始皇说出了“彼可取而代也”,刘邦看到秦始皇说出了“嗟夫,大丈夫当如是也”。

从语境看项羽是发出自己的豪言壮志,刘邦是羡慕皇帝的生活。至于如此传神的话太史公是如何获取的,实在是无法想象出来,又比如赵高李斯的密谈内容及对话太史公是如何知晓的,只能说史家记录太厉害了,太史公太厉害了。

项羽个人是非常勇猛的,力气非常大,甚至能举起鼎,因此项羽凭借着个人的武力,在吴中子弟中成为了被人害怕的角色。

《史记·项羽本纪》: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馀,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项羽当初说出“彼可取而代也”,代表着他希望有能够给他提供奋斗的舞台,那么刚统一的天下显然是不适合他的“取而代”计划的。

公元前年,始皇帝薨,秦二世继位,天下立即大乱,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一时间起义队伍在全国蔓延,身在会稽郡的项梁、项羽也面对着选择,但此时并不是他们选择要起义,而是会稽郡守殷通。

殷通问计地方豪强代表项梁的意见,当然了殷通其实早做好了起义决定,并安排项梁与桓楚为将军。

眼看着项梁与项羽叔侄要跟随他人起义,成为打工者,但是形势很快发生变化,项梁成为了创业者,而项羽成为了为自家叔叔奋斗的马仔。

如果你喜欢,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54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