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为何不像曹操那样挟天子以令诸侯,而要

伤痛的楚汉(11)

主笔:闲乐生

公元前年四月,项羽入咸阳,将天下分封完毕,各路诸侯王将也该分别去到自己的新封国上任了。一时间,无数离愁别绪涌上各位新王新侯的心头,毕竟,他们并肩作战了这么长的时间,此一别,何时才能再会?怕只怕即便再会,早已人面桃花,乃至刀兵相见了。

刘季也该去他的封国汉中了,临走之前,他又来向项羽道别。然而这一次道别,与上一次道别,两人的身份与心情,已经改变了太多太多。

“霸王……”

“汉王……”

四个字后,两人无语。

不是两人没有话说,而是心中太多的话,说不出口。

说不出口就啥也别说了。项羽就让汉王带着他的三万子弟兵速速前往汉中赴任(注1),他这辈子再也不想见到刘季了,他们之间已是天高路远,再见不如不见。

刘季叹了口气,转身蹒跚而去。他落寞的背影,渐渐在秦岭的山野中模糊。

然而,项羽万没有想到,刘季走后,楚军与其他诸侯军中又因仰慕而追随他去的竟有韩信等好几万人(这批人被称为诸侯子),这些人大多是没家没口的,在诸侯军中又混得不够好,回去也没前途,所以不如参加到刘季这个更加平民化的政治集团中(注2),再来碰碰运气。

项羽更没想到,短短几个月后,刘季竟然在这些诸侯子的帮助下杀入关中,还定三秦;更派偏师进入南阳,准备攻略韩地。项羽大怒,鉴于韩王成与刘季关系密切,项羽就将其软禁,而封手下大将郑昌为韩王,率兵抵抗汉军东进。

当年,项梁和项羽在吴县发动江东起兵,得到了原秦王朝吴县县令郑昌的有力支持。此人可以说项羽早年的嫡系,忠心绝无可怀疑,关键时刻项羽还是最信任这些老将的。而且郑昌姓郑,有可能是韩国郑地(战国初年,韩国吞并了郑国)的贵族后裔,而因此在韩郑之地拥有一定的影响力。

而与此同时,齐地的田荣与赵地的陈馀也反了,田荣干掉了项羽派去的齐王田都,又杀死了不肯反叛项羽的侄子胶东王田市,而在诛杀亲族的血光之中自立为齐王。

当时梁地的巨野泽一带(位于今山东省巨野县北,后因泥沙淤积至五代北宋时向北漫流形成梁山泊)有个叫彭越的水贼聚众一万余人反秦,秦灭之后漫无归属。田荣遂又封彭越为将军,让他去攻打济北。七月,彭越率其军北上,击杀济北王田安。只用了短短两个月时间,田荣就灭掉了项羽分封的三大齐王,全定三齐,确实厉害!

顺便说一句,这位田安在本书中只是个小人物,刚有点功业就被灭了,但他的后代中却出了一个真正的大佬,正是这位大佬最终把刘季的西汉王朝给灭了,这位大佬叫王莽。

听闻此信,项羽再也坐不住了,但他刚到彭城也才两个多月,西楚朝堂各大势力的整合需要时间,九郡地盘各小势力的收编也需要时间,他实在脱不开身,于是派了大将萧公角率军两万去济阴攻打彭越,收复失地,并为田安报仇。

可惜,项羽天下无敌,并不意味着他的手下同样厉害,更何况雄踞河济的水贼大佬彭越乃是与英布齐名的猛将,天下间能打败他的人屈指可数,结果一战下来,萧公角大败,两万楚军,折损大半。彭越趁机横扫梁地,占据了外黄等十几座西楚城池,兵力也增长到三万多。

图:游击战鼻祖彭越

同时,赵国的南皮侯陈馀也在田荣的军事援助下,往攻常山王张耳,两个从前的好友兵戎相见——于是,赵国也乱了。

灭秦的战火刚刚熄灭,内战又爆发。就象抗日战争结束的同时宣告了解放战争的开始。

军阀争权夺利,倒霉的却总是老百姓,但大伙儿又不能不舍命陪他们玩儿,因为长痛不如短痛。

此时的项羽相当犹豫,他不知应该先平定哪边的叛乱,齐国距离彭城更近,按理应该先搞定,但韩地是天下枢纽,亦绝不容有失,到底应如何选择呢?而就在这时,韩相张良突然送来两封书信,帮项羽做出了决定。

一封信是张良写给项羽的,上面的内容是:“汉王失职,欲得关中;如约即止,不敢东。”

另一封是田荣与彭越的反书,上面的内容大意是:齐欲与赵并灭楚。

第一封书信显然是谎言,前几个月张良还骗项羽说“汉王烧绝栈道,无还心矣”,结果汉王转眼就还定三秦了,骗了一次又一次,项羽怎么可能再相信?只要稍微想想,就知道刘季不会收手的。第二封书信显然也是捏造,田荣、彭越、陈馀、张耳等人还在忙着抢地盘搞内乱,暂时应没有灭楚的计划,真正想灭楚的恰恰是号称“不敢东”的刘季。

然而,如此拙劣的骗术,一骗再骗,项羽居然还相信了,他决定承认刘季夺取关中的既成事实,而先带兵去平定齐地,结果白白丧失了在早期击败刘季的良机。项羽太傻了,他也不想想,关中是多么的高屋建瓴易守难攻,又是多么的资源丰富百姓善战,若不趁着刘季立足未稳赶紧封锁崤函通道,等到汉军发育完成、猛虎出山,你还能将它关回去么?

我不明白项羽为何会如此好骗,是他不相信刘季有这么大的胆子,还是他依旧顾念自己与刘季的兄弟情分,或者是项羽由于天下烽火四燃而失去了一个决策者应有的冷静,再或者是他还寄望于英布、共敖、魏豹等楚魏诸侯能帮郑昌一起阻挡汉军西进?又或者,项羽觉得韩王成还在自己手里,张良这个世代韩臣不敢骗自己?

我猜,大概五者兼而有之吧。说到底,项羽还是楚本位思想太严重了,在他看来,刘季虽然闹得很厉害,但毕竟是楚国兄弟自己人,且夺的是“秦人”地盘;可田荣这刺头却是最可恶的齐人,从头到尾都在屡屡捣乱,而且距离自己的统治中心很近,变生肘腋,比刘季的问题更严重。再说了,刘季初得巴蜀、汉中,又占三秦,怎么也得花点时间稳固政权、站稳脚跟,然后才能筹集到足够的人力物力东出吧,这个发育的时间怎么也得花个一年半载才够,到时齐国早被楚给搞定了。

项羽当然错了,关中秦地与充斥着地方豪强的齐楚旧地完全不同,如前所述,经过长达近两百年的秦制浸泡,关中秦人早已习惯了被统治者过度汲取资源,如今刘季萧何来了,无非将关中秦吏换成关东出身的秦吏而已。所以,对他们而言,没有什么区别,依然是老老实实做“韭菜”,心甘情愿被收割。他们还要感恩戴德,毕竟比秦二世收的少多了。

事情发展到这里,项羽还只是战略上的失误,局势也不是不可挽回,然而接下来发生了一件事情,将很傻很天真的项羽彻底推向了败亡的道路,一去不回头。

那就是楚汉之际第一大疑案,义帝之死。

关于义帝之死,史料上的记载莫衷一是,疑点重重,非常值得重点探讨一下。

《史记》的《项羽本纪》与《黥布列传》的记载是:公元前年四月,项羽阴令衡山王、临江王将义帝截杀于大江之中,衡山王、临江王没有奉命。直到八月份,项羽再次阴令九江王英布追到郴县,将义帝弑杀。

图:郴州义帝陵

但是《史记》的《秦楚之际月表》与《汉书》的《项籍列传》却说项羽是在公元前年十月阴令英布将义帝杀害。

两段史料记载莫衷一是,时间也不统一,这说明一个问题,义帝之死有猫腻。

行凶者是英布这一点无疑,问题是,主使者是谁?

读者们要说了,这还要问吗?史书上明确记载是项羽呗!

没错,史书是这样写的,但其中明显有疑点。

第一:公元前年四月,项羽尚在关中主持分封天下,并未回到彭城,且刚提出架空楚怀王使其为天下共主之提议,局势未定,马上自己打脸,此不合情理。再说衡山王吴芮和临江王共敖此时也在关中,正与诸侯们坐地分赃,一片火热,这时突然叫他们回楚杀义帝,哪里会肯?

第二:公元前年八月,各国先后叛乱,十月,刘季更是已兵出函谷关,镇抚陕县(今河南三门峡市陕州区)父老,项羽此时应赶紧学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借助义帝之名打压刘季等人才对(就算得不到实质性成果也可在舆论上占据优势),又怎么会杀死义帝,授人以柄呢?人家朱元璋都知道等灭掉最大的敌人陈友谅三年后才开始筹划杀死傀儡小明王。

第三:项羽派英布行如此大逆不道之事,英布都干了,这说明英布应该对项羽非常忠心才对,可同时期项羽向九江征调军队伐齐,英布却托辞病重不能前往,只派将领带着几千人应付了事;而几个月后刘季一路攻入彭城,英布也不闻不问,甚而一兵不发,连个样子都懒得做。他行径如此不一,这点如何解释?有人说英布是胆小怕死,所以不肯帮忙,这点没道理,众所周之英布是个出了名的猛将——当年巨鹿之战,英布只率两万兵就敢率先渡河进攻章邯二十万大军;项羽坑杀秦兵,英布也是嚷嚷的最厉害的急先锋;后来在汉朝时英布又起兵造反,高祖问他:“何苦而反?”英布回答:“欲为帝耳。”——种种所为,显见英布是个胆大包天、混不吝的人物。他又怎会胆小怕死?

第四:项羽一生光明磊落,即便干坏事儿,也是干的轰轰烈烈。杀一个义帝,他又何必要“阴令”?此绝非项羽之行事作风也。就算项羽性子变了要偷偷摸摸的干,也一定不会让机密外泄;就算外泄,也会把事情全部推到英布头上。那么,洛阳当地的一个普通士绅董公,是如何得知项羽弑杀义帝这个最高机密并报告给刘邦的?他有什么证据?难道这个小人物还能有渠道弄到项羽交给英布的密令?

第五:当年陈胜死后,项梁也考虑过自立为王,但范增作为曾生活在旧楚时代五十多年的战国遗民,他不仅故国情深,且极其尊重政治传统,所以苦劝项梁寻觅熊心而立为楚怀王。后范增虽效忠于项羽,但你要说他对义帝一点感情都没有,那是不可能的。如果义帝真是项羽之命所杀,那么以范增的个性,又怎会仍对项羽忠心耿耿呢?此人行径前后如此不一,如此割裂,岂不荒谬?

第六:刘季后来反攻项羽,口口声声要为义帝报仇,但汉朝建国后,他下诏为秦始皇与六国君长都设置了守冢,甚至连陈胜、信陵君都有,而义帝乃高祖故君,却独缺不问,其间之隐秘态度,已隐约可知。

第七: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纪》最后的论赞中,批评项羽“自矜功伐,奋其私智”,又批评他“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却唯独不说他谋杀义帝之罪,其文笔之隐曲,耐人寻味。

以上七个疑点,如今已无从解释,这一切的背后,是人性的扭曲还是道德的沦丧,还是到底隐藏着什么样的阴谋与野望?

总之,历史的烟尘之下,已是一片狼藉不见真相,倒是明清之际的野史(明代冯梦龙的《智囊全集》及清代袁枚的《子不语》)给了我们一些颇有启发性的答案,其说虽无据,但也并不是一点道理都没有。

这些野史中说,英布弒义帝,乃汉高祖刘季使之,非项羽所使也。高祖阴弒义帝,乃嫁名项羽,而伪与诸侯讨弒义帝者也。

没错,看项羽分封天下为十九王,就知道他的政治理念是保守而复古的,他一生只想挟天子以令诸侯,做个天下霸主罢了,故而弑杀义帝,对他一点好处都没有,最有好处的人恰恰就是野心勃勃的刘季。刘季有杀人的动机,也是杀人的最大获益者。联想到后来英布的种种不可解之所为(注3),刘季很可能在关中时便与他勾结并害死了义帝,然后嫁祸到项羽头上。

我无意为历史翻案,只是在此提出自己的疑点与推测,并非断言。历史上究竟谁才是真正杀死义帝的幕后黑手,那只有英布自己心里最清楚了。

最后一点,英布为何要背叛项羽?这个答案太简单了:项羽自项梁死后的最低谷,到后来杀宋义、战巨鹿、坑秦军、入关中,登上人生巅峰,每次重大行动英布都是项羽的急先锋左右手,可以说是灭秦战争中功劳仅次于项羽刘邦的人物,最后却只得到了一个小小的九江郡,连只会动嘴皮子的张耳与秦国降将章邯都比他的地多,你想他的心里能平衡吗?正所谓“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英布贪得无厌,由爱生恨,实在是大有可能的。

注1:刘季当时有十万大军,但只有三万是他从泗水郡、砀郡、薛郡带出来的起义军,另外七万乃沿途收降的秦军,这七万秦军自然要留在秦地,交由三秦王统领。

注2:除了刘季的汉国,包括西楚在内的其他诸侯国都有大量的旧贵族占据高位,他们不可能将自己手中的土地与高爵拱手让出,正所谓僧多粥少,还是汉中巴蜀那里有发展空间。

注3:后来诸侯联军攻打彭城时,位于西楚后方英布竟未派一兵一卒援助。另外,楚汉相持于荥阳之时,刘季派往说降英布的特使随何也非常可疑,此人深入敌后,却相当嚣张的随意斩杀楚使,其有恃无恐之程度异于常理。联系到随何后来官至护军中尉,也就是汉军中专门负责情报工作的机构主管,可见此人根本不是什么说客,而是一个早与英布有联系的特工间谍。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52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