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这个人大概众所周知,他是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曾经出任太史令,后来因为替李陵打仗投降的事情为他辩解而被汉武帝处以宫刑,伤好后,担任中书令。他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司马迁年轻的时候求学于孔安国、董仲舒,后来漫游各地,了解各地风俗习惯,专门采集传闻。他初次担任郎中时,就奉命出使西南。他凭借自己的各地见闻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这本书是被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记录时间之长,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是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分为十表(大事年表)、十二本纪(记录历代帝王生平、政绩)、三十世家(记录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录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
项羽的有关事迹就被司马迁记录在项羽本纪中,因为项羽曾当过楚霸王。项羽何许人也?楚之霸王也。原名项籍,字羽,所以又称之为项羽。项羽身材高大,传说力能扛鼎,而且他才气过人,他从小熟读兵书,略知兵法,习武,他是中国军事思想“兵形势”代表人物,项羽可以称为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的武将之一,可以与三国时吕布相提并论,古人对他有着“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赞美评价。项羽年轻时跟着自己的叔父在吴中起义,项梁兵败阵亡之后他又率领军队渡河来营救救赵王,并且在巨鹿之战中击破了章邯、王离领导的秦军主力。秦朝灭亡后,他自立为西楚霸王,推行分封制,分封灭亡秦朝的功臣及六国的贵族为王。由于项羽在此期间不得人心,刘邦从汉中派军队攻打项羽,项羽与刘邦展开了历时四年的楚汉战争,期间虽然屡屡打败刘邦的军队,但项羽后方补给始终无法跟上,无法及时补充,粮草殆尽,又因为猜疑亚父范增,最后反被刘邦所灭。在阳夏阻击战战中,项羽帅军突出重围,兵至垓下,被围,后来又突围至乌江边自刎而死。司马迁在《项羽本纪》记载了有关于项羽的一些相关战役,例如巨鹿之战、彭城之战、垓下之围、乌江自刎都客观的描述了这些战役,但是司马迁为什么没有把项羽的阳夏阻击战记录在册呢?
其实我们可以从下面这些点进行分析:第一司马迁没有提到可能是阳夏只是一个小城。项羽向南逃的时候,后面刘邦的部队紧追不舍,在逃到阳夏的时候,刘邦军就杀到了,只好留下一部分人在阳夏据守,但阳夏只不过是个弹丸小城,根本抵挡不住杀红了眼的汉军,很快被樊哙击破,守军都被汉军俘虏,不过这也给了项羽争取了南逃的时间。所以司马迁没提可能阳夏阻击战只是一个无足轻重的战役。
二是项羽这个人是一个真英雄,司马迁对项羽有着赞叹之情。司马迁曾在《项羽本纪》中写道“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这段可以看出司马迁对项羽在反抗暴秦统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可以看出司马迁在史记中对项羽是十分推崇的,司马迁在史记中只记录项羽的一些重大战争,体现项羽的战略眼光和他身经百战未尝败绩的神勇无敌。阳夏阻击战是项羽在和刘邦交手过程中败退的,是他第一场败仗,司马迁不写体现他未尝败绩,神勇无敌。结合巨鹿之战、彭城之战和垓下之围形成对比,体现他“气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形象,又通过这些著名战役写出了项羽的缺点、错误和失败,使得二者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形成了项羽的悲剧性格。为了更好的突出项羽的形象,司马迁选取了最能代表项羽悲剧英雄特点的材料,通过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战等最具典型性的情节和场面,在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在不同人物性格的碰撞和对比中,突出项羽的性格特点,而阳夏阻击战直接体现了项羽兵败,无法和前文相呼应,《项羽本纪》从描述项羽未尝败绩到垓下之围被杀,很好的转折,如果在本纪中记录项羽阳夏阻击战兵败就没有这种效果了,不能更好的突出项羽悲剧英雄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