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炒米视角
《史记》之所以被叫做“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它本身不但是一部史籍,它更是一部文学作品。
其实在《项羽本纪》里,对垓下之战的刻画描写,运用的方式其实就非常文学性!所以《垓下歌》真的是项羽本人所作吗?其实可以说是存疑的。
如果真的是项羽所作,那也是符合情境的。
毕竟《垓下歌》属于骚体诗,在原楚国境内还是非常流行的,不但项羽理论上可以吟唱,其实就楚国很多非白丁都可以信口来上几句。就像刘邦也可以吟唱两句,刘邦著名的《大风歌》,但是他唱这首歌的时候,已经建立大汉朝了,所以他这首歌已经不能叫骚体了,而叫汉乐府了。
但是果然是项羽所创。那么这首歌应该是面对非常多的楚军在广大范围内传唱的,才有被保留下来的机会。但是作为一个军队统帅,理论上是不大可能当着那么多兵马来传唱这么容易“涣散军心”的歌的。
《垓下歌》体现出了非常明显的造境痕迹。
所以这首诗更符合司马迁刻意根据当时的情境来刻画项羽的心境。一般来讲,史书只记录事件,而无法刻画内心。而司马迁离项羽那时期已经很遥远了,已隔百年,事实上他无法掌握垓下之战的历史现场的,他的记录多为被人耳口所传。而《垓下歌》,明显带着总结性。所以有别人因同情项羽的处境,而进行的文学创作,是非常有可能的。当然这个人或许是别人,或许就是司马迁。毕竟司马迁并没交代他的原始材料取自于哪里?
不是项羽原创的另一个证据,便是《楚汉春秋》里的虞姬的《和项王歌》。
几乎可以肯定是根据《垓下歌》里体现的场景创作出来的,《和项王歌》是典型的五言绝句,和项羽的《垓下歌》文体截然不同。和当时的时代性也完全不一致。
所以既然后世的文人墨客喜欢根据历史场景进行文学创作,那么项羽在垓下那样的处境,完全没有理由被人放过!
其实不管是不是项羽创作的,但是《垓下歌》把项羽当时的处境总结得失非常到位的。所以《史记》的文学价值同样也是非常值得称道的!
文/炒米视角
原创首发,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