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喜欢读书的朋友问我,白话文的《资治通鉴》哪个版本好。这个问题三言两语回答不清楚,我不是此方面专家,了解更是有局限性。但朋友所问,也激发了我的兴趣,所以搜集、研究资料,草成此文,既是解朋友之惑,也是抛砖引玉。如有荒谬之处,恳请批评指正。
《资治通鉴》白话文版本,在世面上通行的,至少要有十几种,如三民书局(台湾)、中华书局、岳麓书社(黄锦鋐)、万卷出版公司(柏杨)、线装书局等。要说哪个版本好,这要看阅读者入门的程度和关心的角度了,在这里列举几种,分析一下。
左文右白、方便阅读的版本:《资治通鉴》(传世经典文白对照)中华书局年版。全书18册,是90年代风靡全国的“改革版”《资治通鉴》的修订版,其优点有二:一是沿用“传世经典文白对照系列”的新式排版方式,以展开面的方式排版(即左页是原文,右页是译文),对照阅读很方便;二是分册科学,煌煌18册按照朝代合并成册。各分册均有目录,便于检索阅读。缺点也有二:一是白话文字体太小,视力不好的朋友阅读起来恐怕费劲;二是“三无”:“无注释、无注音”——没有入门或者刚入门的读者阅读原文会很辛苦,“无地图”——让喜欢研究古代战争的朋友颇为失望。
可用来入门的版本:柏杨版《白话资治通鉴》。这个版本是柏杨先生的心血之作,耗时10年翻译,正文中有很多柏杨自己的评点,振聋发聩。它既保留原书史评,又采纳了后人的研究成果,强烈推荐用来入门。另外,柏杨将传统纪年转换成公元纪年,时间上有一个明确的、清晰的标示;且有柏杨先生亲手绘制的地图,对着地图看内容,空间上的认识会更深刻,省得自己再去翻看中国历史地图集。不足的地方:一是错误太多。柏杨版改编成分大,喜欢演绎,为了可读性,牺牲了准确性。二是“柏杨曰”影响初读者。柏杨自己的议论过于情绪化,意识形态色彩浓厚,以今评古,满纸批判古代不民主无人权,如柏杨一上来就批评司马光没有民主观念,让人有哭笑不得的感觉。三是官名今译误导人。如把校尉翻译成警备队司令,水军大都督翻译成海军总司令,齐桓公翻译为姜小白,容易误导读者对历史的认知。
“最干净的”版本:《文白对照全译资治通鉴》(台湾27位教授经典译本版)。它是中文世界第一部白话全译本。台湾著名学人黄锦鋐主编,台湾二十七位教授学者合译。译文贴近原著,尽得信达雅之要义。译者在翻译时力图贴近、还原《资治通鉴》,译文紧贴原著,逐字逐译,不以“现代眼光”作解人,不擅作发挥,旨在让读者能读到一个“干干净净的《资治通鉴》,干干净净的司马君实”,这是和柏杨版最为不同的地方。
当然,除上述版本外,其他版本的白话《资治通鉴》也是各有千秋、各有优劣,笔者学识有限,不再逐一点评。那么,最完美的白话《资治通鉴》究竟应该长什么样?有致力于推广“全民读通鉴”运动的专家,做了一个总结,提出了八条原则:
文白对照,左文右白。16开精装版,32开也行。大陆出版的还是简体横排好了,但是重要的影响到字义的繁体字要备注出来。字号小四号或者最好四号。文言、白话和注释最好字号一样大,字体可以不一样。译文一定要准确,这是最重要的。搞不清楚的,可以把几种译法在页脚备注出来供读者参考。可以参考前人的翻译成果,但要纠正各版本中出现的错误。
注释尽可能包含在译文正文中。官名用古官名,但第一次出现时应该括号标注官职的职责范围。地名应该括号标出今地名,以及在当今哪个省大约哪个方位。在页脚注释中可以备注离主要城市距离,以及常出现的或者重要的地点的地形如何,在战争中有什么要注意的。
要附有地图。每一卷或者每个朝代国土范围发生变化时,要附上国土范围图。碰到战争,要详尽画出战争形势图,甚至可以分重要阶段画精细的3D图。
生僻字要注音。要准确标注今音,如有条件也可以标注古音。注音太重要了,不然那么多生僻字,读者一个一个字查读音好累。
胡三省的注解,要翻译成白话文。没有胡注真是少了许多乐趣。从最基本的汉字读音(反切),词句出处,到天文地理,风俗人情,乃至朝政之变更,版图之分化,胡注都给出了很细致的解释。虽然有人说基本上三成解释姓氏的来历,三成告诉你对应宋朝的地名,剩下四成是“XX翻”的注音,真正补充原书不完整的注释不足一成,但是前面三项很重要,而且即使是最后一项也足够了。
要有年度大事记。每一年的前面要有本年《资治通鉴》所载内容大事记,以及《资治通鉴》漏掉的本年大事。每个朝代列一个皇帝基本信息列表,有条件的话,宰相级官员列表也可以有。
标明有关错误。原文和胡注有错误的,要标明。
拓展阅读,推荐书单。研究《资治通鉴》有哪些可以进一步读的著作,要列一个文献清单。
符合上述八条原则的白话本《资治通鉴》,目前估计还找不到,喜欢《资治通鉴》的朋友,且等之待之吧。
金克木《书读完了》读后
《灯花物语》长期征稿
杨关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