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史记·曹相国世家》位列三十世家第二十四篇,主要记载了西汉第二位相国曹参的事迹。
[同出沛县]
曹参与刘邦、萧何一样,也出自沛县。三人在沛县时,官职按从高到低排依次是:萧何(主吏)曹参(狱掾)刘邦(亭长)。
那么问题来了:当沛县起兵抗秦之时,为何萧、曹没有成为首领,反而是刘邦“后来居上”了呢?其实,在《高祖本纪》中,太史公已经交代过了:刘邦能当上沛县义军首领,正是因萧、曹二人推让所致——“萧、曹等皆文吏,自爱,恐事不就,后秦种族其家,尽让刘季”。
[野战之功]
后来,刘邦不管是起兵抗秦、诛灭项羽,还是平定叛乱,他能取得巨大的成功,都离不开萧何、曹参这两个老乡的帮忙——萧何坐镇后方,保障兵源与粮草;而曹参则冲锋陷阵,攻城略地。关于曹参的“野战之功”,太史公在《曹相国世家》中总结道:“凡下二国,县一百二十二;得王二人,相三人,将军六人,大莫敖、郡守、司马、候、御史各一人”,具体如下表:
刘邦灭掉项羽,论功行封的时候,群臣争功,刘邦祭出“功人功狗论”,以萧何功劳最为显赫;排定位次的时候,支持曹参第一的呼声最高,但刘邦仍心向萧何,最后在关内侯鄂君进言下,刘邦认定:“萧何第一,曹参次之”。
第一也好,第二也罢,萧、曹二人应当说对于汉帝国的建立与巩固而言,都是功不可没的。
[出将入相]
曹参的厉害之处,难道只有“野战之功”吗?下面,且看他是如何玩转“出将入相”的:
汉王二年(前年),曹参出任假左丞相,与韩信一起平定魏乱、破代灭赵;
汉王四年(前年),曹参以右丞相身份,与韩信一起平定齐国;
高祖六年(前年),刘邦长子刘肥受封齐王,曹参则被任命为齐相国;十年(前年),曹参以齐相国身份参与平定黥布、陈豨等诸侯王叛乱;
惠帝元年(前年),曹参改任齐丞相,采用“黄老之术”治理齐国;
惠帝二年(前年),萧何去世,曹参出任汉相国,遵循萧何制定的法度治国,即“萧规曹随”;
惠帝五年(前年),曹参去世,谥号“懿侯”。
[后记]
作为古代“出将入相”的楷模,曹参在历史上似乎不大被人提及。个人觉得,曹参与“汉初三杰”——萧何、张良、韩信相比,毫不逊色。
——.5.3
本文由Yan读原创,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