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是我国家喻户晓的伟大的史学家,凭借一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流芳百世,其遭受宫刑痛苦之下仍不屈不挠,坚韧不拔,苟且自己创作《史记》,非常鼓舞后人。今天想和朋友简单介绍一下司马迁和《史记》,希望大家能够更加了解司马迁和《史记》的伟大。一、司马迁成长经历司马迁出生在陕西韩城,幼时在家乡长大,十岁时他父亲带他到长安生活,他的父亲司马谈是一个史官,司马迁在京城耳濡目染之下,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也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立志将来当一个史学家。待司马迁20多岁时,为了让儿子丰富阅历,司马谈让司马迁游览国家大好河山,增长见识。这一路他走过如今的江苏、安徽、山东、湖南、江苏等地,了解了当地老百姓口口相传的更多关于陈胜吴广、刘邦项羽、屈原孔子大禹等历史人物的故事,也是之前读的书本里看不到的故事。司马迁的这次旅行,不仅满足了他的好奇心,还极大丰富了他的见识,为以后《史记》的撰写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司马迁回来之后,不久就做了皇帝的侍从,在皇帝左右听候差遣,随从皇帝出门巡游,因此他常跟着汉武帝到各地去,把这份职务当做自己积累史料的极好的机会。其中有一次汉武帝到甘肃平凉以西去祭神,司马迁跟随着,趁着这个考察了当地的的风土人情,采集了中华文明中轩辕黄帝的事迹。不久之后,司马谈因病去世,去世前,他嘱咐司马迁,希望他能够做一名正直合格的史官,将自己生前的材料手稿编辑整理补充好。三年之后,司马迁当上了太史令,有了更加方便做研究的条件,可以随时翻阅国家藏书馆的书籍和档案,同时也能接触到更多的学者。他借机开始整理父亲的遗稿,夜以继日地开始撰写。二、司马迁入狱受刑汉武帝好大喜功,经常与匈奴打仗,公元前99年,汉武帝准备袭击天山的匈奴。李陵主动请战,表示情愿舍命立功。李陵,是名将李广的孙子,将门之后,可是汉武帝一直想让李广利立功,因为他是汉武帝最宠爱的李夫人的哥哥。李凌虽然骁勇善战,但是因为汉将内部不团结和兵力太少的原因,李凌无奈下降了匈奴,整体而言,这个事情李凌有自己的无奈,他的投降更多也是形势所迫,但是汉武帝听到李凌投降,正在气头上,毕竟当时汉朝和匈奴是势不两立的两方,自己的大将投降到敌方阵营,这个说什么也解释不过去。这时候群臣皆在指责李凌,司马迁看不过去,替李凌说了几句好话,大意是李陵是个人才,孝顺父母,爱护士兵,对朋友讲义气。他这回出征,原想报效国家,作战也很勇敢,杀死很多敌人,最后因为孤军深入,得不到救援,最后失败了,功过可以相抵。他的投降没准是假投降,在匈奴阵营找寻报效大汉的机会。按理说,司马迁的这句话还算客观,加上他和李凌其实并没有交情,就是就事论事说的,但是气头上的汉武帝一听他这个话,更是生气了,也不管是对是错,把司马迁关到大牢里了。第二年,前线传来李凌投降后替匈奴练兵了(其实是前线传话的使者为了保全自己撒的谎),汉武帝本来都消气了,一听更加愤怒了,把李凌全家杀了,连带着司马迁受了宫刑。三、苟且余生编《史记》还是要说一下《史记》的伟大意义,这是中国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开史学记载之先河,影响深远,后续的中国的官方正史“二十四史”及其它史书,都依照《史记》体例。之前史学记载通常为编年体,也就是根据年份来记载,《史记》则是通过记述人物来反映历史事件,是记言、记事的进一步结合,能够更好地表现人物的性格。《史记》共一百三十卷,有十表,十二本纪,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史记》虽然是汉朝时期作品,但是整体而言通俗易懂,文笔动人,描写的人物和事件活灵活现,也贡献了大量我们现在仍在使用的成语,不得不让人佩服太史公超高的的文学造诣,比如“狡兔死,走狗烹”,“萧何月下追韩信”“围魏救赵”“破釜沉舟”“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等等,当然这也和先秦时期的文风有关系。《史记》在思想倾向方面非常了不起,司马迁在那个年代,有进步的历史观,能够不以成败论英雄,同时在残酷的封建统治中流露出对人性光辉的赞扬。项羽虽然失败,司马迁依然给他以帝王待遇列本纪,陈胜、吴广本是农民,但因为他们是造反的英雄,司马迁把他们放在世家的位置上。再比如刘邦,司马迁没有因为他是汉朝的开国皇帝就一味说好话,把他流氓成性的一面也展露给大家。西汉时期还有一位出名的文学家,叫司马相如,他的文风非常华丽,歌功颂德,深受汉武帝喜爱,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司马相如影响越来越小,反之,司马迁的名字则光辉地刻在中华文明的丰碑上。这其实也给了我们启发,岁月是最公正的裁判,将时间轴拉长我们才能看清楚哪个是更有生命力,更加有价值,更加受到后人尊敬的。四、《报任安书》司马迁留给我们的最后一篇作品是《报任安书》,任安是司马迁的一位朋友,因为受谗言蛊惑入狱,任安在几年前曾写信给司马迁,希望他“尽推贤进士之义”。直到任安入狱临刑前,司马迁写了一封著名的回信《报任安书》。这篇文章说是给任安的,但其实,在那个用竹简记录文字的年代,全篇信记录在竹简上足足有30多斤,是没有办法送到监狱给任安的。况且通篇是司马迁的自述,还有对当朝不利的一些抱怨,如果真的送到监狱给汉武帝看到,那后果很严重。所以,大部分史学家人物,《报任安书》是司马迁借任安之名义写的自述以及记录自己写《史记》的心路历程,其光辉的思想也因此呈现给后人。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用之所趋异也”,“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他遭受最受侮辱的宫刑,之所以还愿意苟且于世上不顾他人眼光,是因为自己的使命还没有完成,因为要为后人留下一部史学巨著的理想还没有完成,他要忍耐住困难,完成撰写《史记》的宏伟理想。这一段读了太让人感动了,一方面是受尽侮辱之后选择放弃,一死了之,另一方面是每天都活得很艰难。司马迁让我们看到,死其实不是最难的事,他不怕死,这世上还有比死更难的事,是为了理想去苟且地活,忍受侮辱和众人的目光。最后,我们再欣赏一下我们高中都背过的《报任安书》其中闪耀着坚韧不拔意志和永不放弃精神的段落吧。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5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