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年,大秦帝国结束了近年的动荡与纷争,开启了史无前例的华夏一统,随之而来的一系列改革,为后世封建王朝制度打下了基础,秦始皇作为一位,开创新时代的缔造者,在政治与军事上的成就,得到了后世的认可,
然而随着始皇帝的去世,秦朝的辉煌成为历史上的昙花一现,短暂的命运是否应该全部归结于暴政,秦二世胡亥的不作为,以及宦官赵高的专权?笔者认为,单凭这几点做结论确实有失偏颇,一个王朝能否长治久安,究其根本在于实行的制度,作为新秀的《郡县制》,在生存数百年的《分封制》面前,显得有些水土不服,那么如果作为主体的《郡县制》生病了,为其服下一副良药《藩王制》,大秦帝国是否会如秦始皇所期望般,长治久安,永世传承,容笔者细细道来,
秦始皇废旧立新的美好愿景
天下一统,并没有给秦始皇带来无比的快乐,相反面对原六国居民之间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生活方式,怎么管理?成为秦始皇此时最为困扰的事情!
如何能够让天下臣民抛开旧主,认可新的王朝拥有归属感,成为秦始皇最关心的问题,为解心中之忧,秦始皇召开了一场“王庭会议”,会议的主要内容仅有一项,“制定新王朝的管理制度”,
这场决定秦国命运的重要会议,分别由甲,乙双方展开辩论赛,
甲方:以宰相王绾为代表的“守旧派”,乙方:以廷尉李斯为代表的“创新派”,
甲方代表:王绾认为,《分封制》虽然老旧,但却可以解决始皇帝的烦恼,六国历世多年,突然间的改变,百姓们难以短时间内转变以往的生活习惯,需要有循序渐进的过程,而让追随秦始皇开创伟业的有功之臣,以及王室子弟封侯,镇守各地,可以将问题分流,达到逐个击破的效果,不但民心所向的问题可以得到解决,《分封制》还有两点好处,
有功之臣得以奖赏,封侯后会誓死效忠天子,诸王子有了自己的属地,可避免争夺天子之位,
乙方代表:李斯却持不同意见,认为《分封制》只可治标,却不能治本,从周朝执行的《分封制》演变而来的诸侯并起,削弱周天子权势,天子难以控制,引发战国群雄割据的局面来看,《分封制》显然已经不在适合新朝的使用,如果使用《分封制》那么大秦帝国将会是第二个周王朝的开始,
李斯认为秦自《商鞅变法》以来,无论民生,军事都得到了质的变化,
《垦草令》使得秦朝农业得到大力发展,军队粮草得以源源不断,《军功爵制度》使得秦军将士勇猛无比,所向披靡,《郡县制度》使得王权集中,政策得以有效执行,基于这些有效的制度,秦朝才能一改昔日弱小,从列强中脱颖而出,得以荡平六国,完成天下一统的旷世伟业,而现在新朝要做到仅有在《郡县制》上加以改动,增加辅助君王执政的官职体系即可,
李斯提出,《郡县制》搭配《三公九卿制度》方是解除秦始皇心中之忧的正道,秦国便可长治久安,永世传承,何为《三公九卿制》既
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王朝的二把手,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皇帝的助手)太尉,兵马大元帅,御史大夫,主要负责检察官,监督百官2:九卿,(即奉常、廷尉、治粟内史、典客、郎中令、少府、卫尉、太仆、宗正)
廷尉(掌司法),治粟内史(掌国家财政税收),奉常(掌宗庙祭祀礼仪),典客(处理国内对外各种关系),郎中令(掌管皇帝的侍从警卫),少府(掌管专供皇室需要的山海地泽收入和官府手工业),卫尉(掌管宫廷警卫),太仆(掌宫廷车马),宗正(掌皇帝宗族事务),借鉴与《商鞅变法》的成功,以及《中央集权制度》带来的无限权利,最终秦始皇采取了李斯的建议,怀揣着废旧立新的美好愿景,秦始皇带领着大秦帝国踏上了改变一个时代的路程,
据司马迁·《史记·卷八十七·李斯列传·第二十七》使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使后无战攻之患。
被人们所误解的“秦法”
年十二月,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发现的秦代古城遗址“里耶遗址”,在发掘中考古学家发现大量的秦代竹简,称为《里耶秦简》
里耶秦简内容丰富,涵括户口、土地开垦、物产、田租赋税、劳役徭役、仓储钱粮、兵甲物资、道路里程、邮驿津渡管理、奴隶买卖、刑徒管理、祭祀先农以及教育、医药等相关政令和文书,公文中的朔日干支是研究秦汉时期历法的重要依据,数量众多,内容详备的公文形式,为研究秦汉公文制度打开了新的窗口。秦简的整理结果已经证明,它不但是一本秦代的百科全书,更为我们了解秦代历史,提供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实录,
现今社会对于余年前的大秦帝国,普遍持有残暴的看法,但通过《里耶秦简》中对秦国现实的还原,我们发现残暴并不是秦国的代言词,秦法注重细节,严谨而不暴虐,上至三公九卿,下至黎民百姓的言行举止,日常行为,都有着严格的规定,秦法甚至细致到农耕时怎么种植,种植什么,地挖多深,怎么灌水,如何储存等等细节的引导,看似傻瓜式教育的秦法,实则将流程系统化,标准化,也体现了秦国对百姓的体恤与人性化,毕竟以当时的社会条件,百姓的知识度还不高,
水土不服的《郡县制》
想象是美好的,现实却是骨感的,前进道路上的阻碍,让《郡县制》显得如此水土不服,据“里耶秦简”记载,一场叛变跟随着新政的脚步而来
时间:公元前年底,地点:南郡,苍梧县,事件:盗贼作乱,派去平叛的军队在战斗中竟然也跟随叛变,引发局部战争对于这一场较大规模的叛变,秦军经过三次出兵镇压,才得以平息,按照秦国律法,举兵叛乱属于大罪,叛军们冒着严酷惩罚的危险,依然铤而走险发动叛变,此举让满怀愿景的秦始皇意识到,他所掌控的大秦帝国所执行的新政并未受到全国民众的拥戴,对于这次叛乱秦始皇给予了宽大的处理,犯事官员仅被处罚“刺字”,秦始皇在用此举招揽民众的心,
随着叛变事件的结束,秦始皇陷入深深的思考中,总结前六国的治国方针后,秦始皇得到一个结论,欲得天下人心,除了严谨的律法,还需要文化认同的统一,自《商鞅变法》以来,秦国上下皆为富国强兵而服务,秦人崇尚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此时的秦国已经成为一部完美战争的机器,
秦国速来不缺乏骁勇善战的将士,精通法律的官吏,以及勤劳的农民,但“学者”作为文化的传播者,却从来没有出现在秦国的土地上,认识到了文化的重要性后,秦始皇开始接纳百家思想,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秦始皇决定接纳前六国的文化礼仪,同时建立《博士制度》,招纳前六国学者,秦始皇为表达对前六国文化礼仪的尊重,更改前六国学者不准参加国家决策的制度,允许秦国的博士参政,进言,献策,
除接纳文化差异外,秦始皇又采取了“封禅泰山”的方式,希望得到天下臣民之心,公元前年,秦始皇来到鲁国故地“泰山”,准备祈求大秦帝国能够国泰民安,长治久安,但秦始皇却没料到,自己给予厚望的博士们首当其冲,对于封禅流程,采用“学术争论”的态度,始终不肯给秦始皇一个策划案,及演讲稿,前六国的博士们用这种方式表达着心中,对秦始皇帝位的否认,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秦始皇对于博士们的态度并没有恼羞成怒,而是自己带领文武百官上山封禅,
而事情并没有就此结束,回程路上的一场暴雨,似乎让秦始皇看清了博士们的高傲,博士们见到让暴雨淋湿的秦始皇,大肆讥笑嘲讽,面对这种当面的羞辱,秦始皇并没有对博士们进行惩罚,秦始皇心中对博士们还抱有一丝希望,期待着用自己的容忍,来换取学者们的认同,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博士不得用于封事之礼,闻始皇遇风雨,则讥之”
秦始皇对于收复天下人心的措施并没有止步于此,考虑到秦军功换取土地的制度与前六国土地私有田制度,有着巨大差距,天下已定,再无征伐,百姓的土地又以何等方式换取,对于土地政策秦始皇也做出了巨大的改变,
解绑军工换取土地政策,采取前六国的土地私有化,据《史记》记载,秦始皇“令黔首自实田”通过此举,承认前六国的百姓土地权,向举国人们宣告土地还是你们的,仅需按照占有数量征收税赋,
一件稳定社会的好制度,却被秦国的反对者暗箱操弄,使秦国经济受损,粮食价格飞速上涨,一系列的改革,秦始皇却没有得到想要的结果,而此时的秦始皇已渐渐老去,迟迟无法完成的心愿,令秦始皇心有不甘,也许此时的秦始皇真的很希望“向天再借五百年”,多给自己一些时间,了却心中夙愿,
后继无人,帝国土崩瓦解
公元前年,秦始皇带着未完成的理想,死于沙丘!这是一代伟大帝王秦始皇的第五次东巡游,也是最后一次,随着秦始皇的离去,《郡县制》暴露出最大的隐患,高度集中的皇权没有牵制,在没有能力者面前,权利就像一匹脱缰的野马,肆意踩踏着大秦帝国得来不易的天下,
就在“李斯”与“赵高”合谋伪造的遗诏,送到身在上郡的扶苏面前时,大将军蒙恬就以看出破绽,并劝扶苏说:“始皇陛下尚在外巡游,立太子之事尚未确定,陛下派我拥兵三十万镇守边疆,而公子作为督军,怎能轻易听信一人之言,如果这是奸诈诡计,怎么办?面对天下安危的重大使命,公子怎可如此草率,不如派人确认后在做决定,也不晚,而扶苏却言:“父亲命儿子死,还有什么好请示的呢?”说完便自杀而亡。
《史记·卷八十七·李斯列传第二十七》:於是乃相与谋,诈为受始皇诏丞相,立子胡亥为太子。更为书赐长子扶苏曰:“朕巡天下,祷祠名山诸神以延寿命。今扶苏与将军蒙恬将师数十万以屯边,十有馀年矣,不能进而前,士卒多秏,无尺寸之功,乃反数上书直言诽谤我所为,以不得罢归为太子,日夜怨望。扶苏为人子不孝,其赐剑以自裁!将军恬与扶苏居外,不匡正,宜知其谋。为人臣不忠,其赐死,以兵属裨将王离。”封其书以皇帝玺,遣胡亥客奉书赐扶苏於上郡。使者至,发书,扶苏泣,入内舍,欲自杀。蒙恬止扶苏曰:“陛下居外,未立太子,使臣将三十万众守边,公子为监,此天下重任也。今一使者来,即自杀,安知其非诈?请复请,复请而後死,未暮也。”使者数趣之。扶苏为人仁,谓蒙恬曰:“父而赐子死,尚安复请!”即自杀。
然而扶苏的草率决定,不但让赵高等人得逞,顺利扶持胡亥登基,也给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找到了名义,陈胜的话让我们了解到,秦始皇的这位长子扶苏,是位品性温良,不喜暴力的世子,深得天下百姓们的爱戴,
而秦二世胡亥,与赵高联手压倒了大秦帝国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史记·卷四十八·陈涉世家第十八》: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一副良药《藩王制》
从继承人的问题来看,问题貌似又回到了原点,细致完善的《郡县制》是否适用于大秦,笔者认为,答案是肯定的,但美总不足的是对于皇权的膨胀,没有相应的牵制,而后世王朝将《郡县制》与《藩王制》结合,显得更为适合秦国实际情况,
《藩王制》与《分封制》有着本质的不同,
《分封制》的本质是将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在自己的封国内拥有一切的统治权,相当一国之君《藩王制》的本质是将藩王派遣某个区域协助帝王管理,只有名义,却并没有实际统治权两个制度本质的不同,实际上没有统治权的《藩王制》并不影响秦始皇的政治理念,反而还将带来几点优势
藩王派往各地可协助地方,有效实施秦法,分化前六国旧势力,歌颂天子,将秦始皇对天下臣民做付出的努力,公之于众,为秦始皇塑造形象确定王位,名正则言顺,身为藩王的天子子嗣,可有效缓解乱臣的迫害
当然《藩王制》也有相应的弊端,西汉景帝时期的《七王之乱》,明建文帝时期的《靖难之役》,都是《藩王制》引发的夺权祸端,
然而万事皆有两面,我们从《七王之乱》以及《靖难之役》之中也看到了事情的另一面,
《七王之乱》汉景帝成功平叛,《靖难之役》燕王登基称帝,两种不同的结局,证明了一个道理,帝王本应由有能力者居之,如果秦始皇采用《藩王制》,那么名正言顺身为藩王的世子扶苏,必将不会轻易被迫自尽,
相反得到天下臣民的爱戴,及手握重兵的大将军蒙恬支持,扶苏大可以《清军则》为由,直取咸阳,通过自己的方式完成父亲秦始皇毕生的心愿,民心归一,长治久安,
总结
通过《里耶秦简》得到证明,秦法并非世人所想那边残暴不仁,而秦国短暂的命运,也并非暴政,秦二世的不作为,以及赵高的专权,秦国走下历史的舞台,原因是多方面的,
延续数百年的《分封制》在天下臣民心中,已是根深蒂固,一个新的理想,想要得到世人的认可,需要完善的机制,以及时间的洗礼,《郡县制》得以后世王朝延用千年,足以证明秦始皇的理念并没有错,
只是面对思想理念交替的时代,秦始皇缺失了一些手段,过于自信是秦始皇的痛点,如果秦始皇结合现状,将身上的重担分发给子嗣们一些,天下臣民们将会更早的了解到秦始皇的初衷,而大秦在二世而亡的命运,也将得到有效制止。
大家小书秦汉史略(精)京东好评率%无理由退换京东配送官方店旗舰店¥19.5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