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史记史公所记,司马迁的张良是何形象仙

张良,字子房,汉朝建国初期与韩信、萧何,并称“初汉三杰”。对于张良的赞誉没有最高,只有更高。“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得你如高祖得子房”,后世甚至一句俗语“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来形容张良谋略之高。

对于留侯张良的历史记载,最早是出现在《史记》当中,司马迁通过历史叙事的描述方式,刻画出一位让人们所熟知的汉朝功臣、运筹帷幄的帝王师以及功成身退的真隐士。之所以留侯张良的形象深入人心,得力于司马迁成功的人物塑造。一个鲜活的形象,呈现出帝国智囊的生动所在。但在《史记》中记载的留候是一个轻摇羽扇的仙风道骨,还是为国为民的热血青年呢?小二就带大家一起来看看《史记》中张良的形象。

《史记》有云: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大父开地,相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父平,相釐王、悼惠王。张良是韩国人,其父亲、祖父等都在韩国贵为丞相的高官,辅佐了韩国五世王。张家父祖是凭能力做上的丞相,奈何秦国日益强大,韩国最终没能逃脱被灭的命运。在韩国尚存时,张良家中也曾家僮三百人,在二十多年的成长中,他都生活在地位和优越的家庭环境中。随韩灭,但张良也确实是贵族出身。在《廿二史札记》中也提到过张良的出身:汉初诸臣,惟张良出身最贵,韩相之子也。

得天独厚的成长环境不止是给张良带来显贵的出身,而且本身还具有良好的文化底蕴和修养素质。即使遇到突如其来的国破家亡人不在,也没有让这个没落的贵族表现出妥协和懦弱,反而靠着心中那一腔热血,毅然走上复仇之路。

《史记》:王安五年,秦攻韩,韩急,使韩非使秦,秦留非,因杀之。九年,秦虏王安,尽入其地,为颖川郡。韩遂亡。《史记》: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

《史记》中记载张良的报仇行为,正是他热血勇敢与爱国情怀的双重体现,国灭之后,他试图通过自己微弱的力量进行反抗,但只是因为缺少谋划的冲动,导致鲁莽的复仇计划走向失败,开始了他的逃亡之路。但张良没有以此颓废,一直怀揣着复仇的心等待时机。就在陈胜等人起义之后,张良看到了推翻秦国的希望。

但年轻时的挫折经历让张良意识到,只是一腔热血的冲动无法实现复仇大业,热情冷却后他逐渐变得沉静隐忍。《留侯世家》中“圯上老人授书“一段,司马迁为我们展现了一个隐忍幸运的孺子形象:

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穀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这就是张良拾鞋的典故,也是张良第一次展现了他隐忍的性格,面对毫不合理的请求能够压住自己躁怒的心去完成。虽然此时的张良只是“强忍”愤怒,却是张良“隐忍成大事”一生的开始。老人对张良的考验一而再再而三,却让张良的一生在命运的点上起了重大的转折作用。也正是因为黄石公授予张良《太公兵法》和教给张良隐忍的气度。这种忍耐和“知其雄,守其雌”的尚柔正是道家思想所提倡的,张良也确实成为了帝王师式的人物。

隐忍、善学为张良的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史记》中也可见,张良在他辅佐刘邦创立国家的初期直到安定国家,总是在关键时刻用自己的智慧为刘邦出谋划策“周有吕望,汉有张良”。关键时刻的佐邦之臣张良,一步步成为刘邦开辟刘氏基业的胜败所在。

刘邦见项王时亦曰: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有了张良的劝解建议,也使得刘邦在鸿门宴面对项羽的责问时有了底气。就没有了顺利离开的退路。

一直为刘邦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张良,不止征战时期贡献过多数谋略。立汉建国的关键时期,更是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立汉之后,刘邦分封的全部为故将和亲近之人,诛杀的都是有仇怨的人。有功之臣数量多,天下不能尽封,功臣们又担心得罪过刘邦而被杀,众心不稳,刚建立的汉朝就面临群臣谋反的危机。张良为刘邦出计解除危机,他说:“今急先封雍齿以示群臣,群臣见雍齿封,则人人自坚矣。”分封了一个刘邦最为憎恶的雍齿,群臣的思想也被张良轻易掌握,化解了建国初期的不安定因素。张良对刘邦的辅佐尽心竭力,多次在危机一触即发的时刻给刘邦提出具有实用性的建议。

自张良出世以来,一改热血鲁莽的冲动,献计出谋总是不紧不慢。需要提供重大策略时,张良总是先给刘邦以引导,尽量让刘邦提出询问或者自主思考,然后再说出自己的观点,不会让帝王感到被臣下支配或者超越。如此高超的进谏艺术,面对对刘邦的询问时不失丝毫分寸,为刘邦献了许多重要计谋。

如张良出计助刘邦破峣关。刘邦与张良攻下宛,西入武关,刘邦欲攻击峣关军,张良阻止了刘邦的行为。良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当秦将反叛想联合刘邦时,张良又劝到: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最后,刘邦顺利地攻破峣关,取得了一次重要的胜利。

又如面对着彭城之战几乎全军覆灭的惨败,刘邦心急如焚,来不及解马鞍就询问:“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汉王心急难耐时,张良才将心中已有的方略和盘托出,推荐黥布、彭越与韩信三人为将,从破荥阳之围到最终实现破楚的目标,也是借助了这三个人的力量。荥阳、成皋关系到中原得失,对关中安危有着重要作用。

在张良跟随汉王刘邦的几十年间,始终恭谦为德,善于避雄守雌,屡出奇计救汉王和汉朝于危难之中,他能够游刃有余地于政治漩涡中游走,并且以帝王师的身份侍汉王直至全身而退,成就其“智圣”和“帝王师”的功业,可见他在军事和政治上的谋划对刘邦有重要指导作用。

张良在推翻秦朝、战胜项羽建立汉朝的过程中屡出奇计,楚汉相争的过程中,张良每次在危急时刻展现的智慧都令人感到不可思议,高超的智慧和传奇的经历令古今多少文人为之动容。张良以其韩国贵族后裔的身份,拥有着平民百姓所没有的见识和观点,从黄石公授书影响其一生的黄老道家思想,使其在个人成长道路和为国家贡献的谋略中都受益匪浅。张良从国破家灭,复仇失败到以智辅汉的经历,更是划定了他不是单纯经世事,能以智慧胜纷争的思想。晋代著名的道学家葛洪评论张良:“昔留侯张良,吐出奇策,一代无有,智虑所及,非浅近人也,而犹谓不死可得者也,其聪明智用,非皆不逮世人,而曰:”吾将弃人间事,以从赤松子游耳。”遂修道引,绝谷一年,规轻举之道。”①,体现了道家思想在张良一生中智慧地展现,张良以道家思想中“有为”并“至柔”的部分,既积极进取地完成了一生的功业,又进退有度地实现了功成身退的人生。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38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