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唐文德老先生的这篇《舜帝葬于全州而为何东汉的文人将舜帝葬地注释到宁远?》的文章,帮人们解开了在东汉之前的文献记载舜葬在全州,而在东汉之后的文献记载舜葬在宁远的原因——原来宁远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的高祖发祥地,刘秀在其高祖的发祥地宁远大修舜庙。东汉文人便附合说舜葬宁远九嶷山而将舜帝葬地从全州九疑山嫁接到了宁远九嶷山。
全州湘源文化公园的舜帝像
作者:唐文德
舜葬九疑是为零陵。西汉以前的文献古籍《山海经》、《史记》记载舜帝葬地方位在全州九疑山,秦始皇为纪念舜葬全州九疑山而在全州县地设立了零陵县。
先秦古籍《山海经》将舜帝葬地定位在全州九疑山,且与全州方志记载的舜帝葬于全州西北山地中的九疑山的方位是完全一致的。
《全州志》记载在全州西北山地的越城岭支脉之上有九疑山。九疑山因舜葬九疑而名。九疑山的发端地在九龙归位的天子岭。这座九疑山从大西江镇的天子岭发端,西向延伸到资源县境内,东南向延伸到龙水、才湾、绍水、咸水等五镇境内,是一条绵长的山脉。
《全州志》又载:“《书》(注:尚书):五月南巡至于南岳。《家语》(注:《孔子家语》):舜嗣帝五十载,陟方死于苍梧之野,而葬焉。《山海经》《礼记》皆云。然(后)太史公谓: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全州地故零陵地。”《全州志》上写明了全州在古时候之所以叫零陵,为零陵地,是因为舜帝“而葬焉”,原来是舜帝南巡崩于苍梧之野的全州,而葬在了全州的九疑山。
《山海经》这根定海神又将舜帝葬定位在全州九疑山。
《大荒南经》载:“赤水之东,有苍梧之野,舜与叔均之所葬也。”而清代嘉庆年间的《全州志》卷之首·图(第9页)的西延地图就根据全州西延扶夷苗地仍保留着先秦时期的“赤水”这个原始河名,将流经赤坨、赤水洞的夫夷水标注为“赤水”。这条赤水的东面就是苍梧之野的舜帝葬地全州九疑山,二者也完全一致。
《海内经》载:“九疑山,舜之所葬,在长沙零陵界中。”《广西通志》《永州市志》《全州县志》都记载秦始皇在秦代的今全州县地设立了零陵县,为长沙郡辖县。而在全州九疑山的北面有界牌的地名,这个界牌是古零陵县全州与秦汉时期武冈县(今新宁县)的分界线;在全州九疑山的东面有全州文山,这条文山山脉是古零陵县和古洮阳县的天然分界线。恰巧全州的这座九疑山就在全州的界牌和全州文山之内,也与“九疑山,舜之所葬,在长沙零陵界中”的描述完全吻合。
《海内东经》载:“湘水出舜葬东南陬。西环之。入洞庭下。”(注:陬,山的角落)而舜帝葬地全州九疑山的东南就是湘水发源的海洋山,发源于今广西兴安县境内海洋山的湘水向外流出,正好流经舜帝葬地全州九疑山的东南角。湘水的上游在古湘源地区,是沿湘水的发源地海洋山西环而流的。湘水最后往下流入洞庭湖。舜帝葬地全州九疑山与“湘水出舜葬东南陬”所描述的方位相互吻合。
而秦始皇为纪念舜帝葬于全州九疑山,又于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年)在今全州县地设立了秦县建制零陵县。县治在今全州县城西南78里处。秦始皇还曾南望古零陵县今全州境内的九疑山方位遥祭了舜帝(《史记秦始皇本纪》)。
司马迁论定了舜帝葬地在全州九疑山。
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了舜帝葬于全州这段历史:舜帝“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
司马迁是治学严谨的史学家,他为撰写《史记·五帝本纪》,“窥九疑,浮于沅湘”,亲临全州九疑山做了实地考察,并根据西汉的前朝秦代的秦始皇为纪念舜帝葬于全州九疑山,而在今全州县地设置秦县建制零陵县的历史,而郑重地作出了这个历史结论。
这个历史结论是说零陵得名于舜葬九疑山,零陵地名最早出现在今广西全州,其原因就是零陵县内(今全州县地)有九疑山,舜帝就葬在零陵县境内(今全州县地)的九疑山。自此,舜帝与九疑、零陵便融为一体。
但东汉的文人却将舜帝葬地九疑山注释到了宁远。
最先写九疑山在营道的是东汉史学家班固,他在《汉书·地理志》(上)中说:“营道,九疑山在南。”
而后有关舜帝葬地在零陵营道或冯乘县即宁远县的九嶷山是东汉以后的学者在给历史文献所作的注释说明。
最早作注的是东汉学者应劭,随后有三国荆州从事文颖、三国曹魏陈郡丞如淳,他们都给《汉书·武帝纪》所载的汉武帝于元封五年冬,“行南巡狩,至于盛唐,望祀虞舜于九疑”的历史事件作了注。应劭注:“舜葬苍梧。九嶷,山名,今在零陵营道。”文颖注:“九嶷山半在苍梧,半在零陵。”如淳注:“舜葬九嶷。九嶷在苍梧冯乘县。故或曰舜葬苍梧也。”
两晋时期的文学家郭璞分别给《山海经·大荒南经》和《山海经·海内经》记载的舜帝葬地九疑山作了注。他在给《山海经·大荒南经》:“赤水之东,有苍梧之野,舜与叔均之所葬也。”这样作注。郭璞注云:“叔均,商均也。舜巡狩,死于苍梧而葬之,商均因留,死亦葬焉。基在今九疑之中。”他在给《山海经·海内经》记载的“南方有苍梧之丘,苍梧之渊。其中有九疑山。舜之所葬,在长沙零陵界中。”这样作注。郭璞注云:“山今在零陵营道县南。其中九谿皆相似,故云九嶷。古者总名为苍梧也。”
南北朝北魏晚期的郦道元在其《水经注·湘水注》说:“营水出营阳泠道县南山,西流经九疑山下,蟠基苍梧之下,峰秀数郡之间,罗岩九举,各导一溪。岫壑负阻,异岭同势,游者疑焉。故曰九疑山。大舜窆其阳,商均葬其阴。”
南朝宋时期的裴骃在其《史记集解》引《皇览》曰:“舜冢在零陵营浦县。其山九溪皆相似,故曰九疑。”
《集解》引皇览说:“舜冢在零陵营浦县,其山九溪相似,故曰九疑山。”
为什么东汉的文人要将舜帝葬地九疑山注释到了宁远呢?
吕朝晖先生在《舜帝最早纪念地在全州》一文中考证:
原来宁远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的高祖发祥地,刘秀将零陵郡郡治从全州迁到了永州〈泉陵),并在其高祖的发祥地宁远大修舜庙。东汉文人便附合说舜葬宁远九嶷山了。宁远九嶷山舜庙考古发现也证实九嶷山第一个舜庙是玉琯岩舜庙,且建于东汉。
这样也就解开了舜葬地东汉前后不同之谜,让人们明白了在东汉之前的文献记载舜葬在全州,而在东汉之后的文献记载舜葬在宁远的原因——
原来是东汉后的文人将舜帝葬地从全州九疑山嫁接到了宁远九嶷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