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谡之流败事有余,是诸葛亮不会用人吗,真

北京较好的皮肤科医院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210805/9278663.html

建兴十二年(年),蜀汉的“管家婆”诸葛武侯病死在军中,享年五十三岁。死因:操劳过度。

关于诸葛亮的才能如何,历来众说纷纭。有人说他擅长政治而军事能力普通,有人说他堪称一代大军事家。我更赞同诸葛亮是个不世出的全才,引用杜甫的话说就是“功盖三分国”。

诸葛亮剧照

诸葛亮自身能力极强,但他重用的几个人却没让他省心,有的不听话,有的捅娄子,比如马谡、李严、魏延之流,一个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所以有一种观点由来已久,认为诸葛亮不会用人,做不到知人善任。

这真的是诸葛亮缺乏识人、用人的眼光吗?恐怕不见得。我们就以马谡和李严为例来说一说。

“马谡失街亭”的故事广为人知,不用细说。当初刘备入蜀的时候,马谡已经得到提拔,担任过成都令、越隽太守。他才干出众,喜欢谈论军国大计。正是这一点引起了诸葛亮的主意,让他受到重用。

刘备剧照

建兴六年马谡兵败街亭,是因为他被诸葛亮破格提拔,有点飘飘然,加上立功心切,以致听不进部将的劝说,犯了瞎指挥的毛病。

据《襄阳记》记载,马谡被诸葛亮处斩的时候说过,“明公视谡犹子,谡视明公犹父,愿深惟殛鲧兴禹之义,使平生之交不亏於此,谡虽死无恨於黄壤也。”大致意思就是说,他和诸葛亮情同父子,但他犯下如此大错,理解诸葛亮的苦衷,甘愿一死谢罪。

马谡是否值得重用,刘备临终前对此表过态,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诸葛亮却不以为然。可是,诸葛亮的不以为然更是一种无奈。因为蜀国实在太缺人才了。

马谡是襄阳宜城人,也就是楚人。楚人有个普遍的特点,容易冲动,非常彪悍。《史记集解》、《春秋平义》等古籍都说楚人“轻悍”、“轻剽”。《汉书地理志》记载,楚俗“急疾有气势”。

虽然不是所有的楚人都这样,但马谡的确犯了这个毛病。

再说李严。李严不如马谡的知名度高,不过他更是蜀汉的功臣,当初离开刘璋投降了刘备,不然刘备打成都还要付出更大的代价。刘备对李严非常器重,临终前任命他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和诸葛亮一起辅佐刘禅。但李严做事很过分。

建兴九年,诸葛亮出兵伐魏,李严负责后勤工作,督办粮草。由于阴雨连绵,粮草不能如期运抵前线。李严不愿承担责任,就派人通知诸葛亮,军需供应不上,你赶紧撤回来吧。

配图

诸葛亮只好撤军。可是李严见到他,却假装吃惊地说,“粮草充足,你怎么能擅自退兵呢!”这是掩盖自己的责任,让诸葛亮背黑锅。诸葛亮拿出往来的书信对质,李严理屈词穷,尴尬万分地向刘禅叩头谢罪。

出了这档子事儿,诸葛亮上书弹劾之后,李严被削职为民。

诸葛亮和李严共事很久了,应该清楚李严的为人。有人说,为什么诸葛亮不早点撤换李严?这真没那么简单。李严的地位着实不低,没出事之前,诸葛亮能否说服刘禅免去李严的职务还难说。即便他能做到,也不利于蜀汉的政局稳定。而且也没有更好的人选替代李严。诸葛亮当然不会那么做。

李严是南阳人,古南阳也属于楚地。蜀国能够搜罗到的人才,大都来自巴蜀地区或者江南、楚地。而蜀人也有个比较普遍的特点,《华阳国志》和兵书《太白阴经》都写道,“蜀人懦”,也有“蜀之士躁”的说法。

相关剧照

需要说明的是,这并不是古代的“地域黑”,而是古人认为不同的水土、生活环境会赋予人不同的气质而已。对此论述最全面的当属《太白阴经》,几乎覆盖了所有地区。除非是一流人才,否则很难超出这种地域性的“气质藩篱”。

蜀国可用的人才还不如东吴多,而蜀、吴两国加起来,也远不及北方魏国的谋臣如雨、猛将如云。所以古书里对蜀国有一句精辟的名言,“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诸葛亮明知马谡、李严都不是一流的人才,可他显然没有更好的选择。

再如费祎、蒋琬等人也是蜀国贤臣,名动一时,可他们的见识、才干和魏国的钟繇、杜畿、崔琰等名流比起来差得远了。

“慧眼识人”是个千古以来的老大难。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问题是,伯乐挑选的千里马也可能会尥蹶子。更不用说蜀国那些二、三流的人才,不捅娄子才怪。

所以说,马谡、李严之流败事有余,还真的不怪诸葛亮欠缺用人之明。而诸葛亮治理蜀国、行军打仗事必躬亲,也和下面的人办事不牢靠大有关系。

参考文献:《三国志》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33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