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来不是观望历史长河的人,相反,我们是这漫漫人生长途中,历史的”经历者”。我们经历的,是那些古人已然走过的路,是那纠缠于爱恨情仇,难以脱离开来的心结罢了。读史明鉴,而史中包含的,却不仅仅是史,也不仅仅是治国齐家,其中更凝结了古人先哲用一生才参透的人生智慧与自我修炼。
不知从何时起,我们分外看重别离情愁,某个人的突然出现,似乎成了我们生命的救赎,可是过分的欣喜却造就了一味沉溺的悲痛。在某个街口,某个十字路口,终究与那个人分道扬镳,但我们却忘却了我们自己。
《史记·日者列传》有言:”得不为喜,去不为恨。”这看似简短,却贯穿了我们的心灵。这句话大概意思就是:得到某样东西或遇到了某个人,而不过分欣喜;某天丢掉了什么,也不必过度遗憾。
确是如此,大多时候,得失不在于胜过他人,而在于自胜。得也好,失也罢,是我们人生旅途中必然需经历的。人群熙熙攘攘,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去留也只是瞬间的事情,在纷繁复杂的外界,我们最不能忘却的,不是得到或失去了什么重要的人,而是寻回最初那个简单的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困于心不乱于情。
可在熙攘人群间,我们却总会迷失自我,我们渴望名望与地位,金钱与利益。但《北史》中就有一句话明确地告知我们:”行生于己,名生于人。”旨在说明行为高尚与否源于我们自身,但名声或好或坏,终究也只是别人赋予你的,并不代表你个人。
《后汉书》也曾提及:“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多,而忧智之不博。”即我们不该因自身地位低而忧患不安,而是应自身不崇高的德行而感到羞愧;我们该觉得可耻的不是为数不多的薪资,而是自己的见识短浅不广阔。
但大多时候,陷入一时的喜怒哀乐以及爱恨情仇,我们很难拨开这些个迷雾,坚持自我。人们都迫切前进,终其一生,只知索取,导致最后产生了只可悔过,却无法再次弥补的过失。或以迷茫度日,或陷入人情冷暖,感叹世态炎凉。
即使人生如此,我也始终不愿被人生种种迷雾,迷了自己的心灵。知古事以知今,自古以来,历史都是与兴衰更迭,人情冷暖相关。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智慧精粹,都埋藏在了这历史长河中。
历史,就如同一个车轮,它虽不断向前滚动,但始终是圆形运动,车轮碾过石头是会留下痕迹,而再次碾过此地,还是会留下痕迹,除非我们能够知道如何避过石头。常读历史的人就会发觉,很多事都是相似的。
而想在正史中习得修身理家、人际关系、经济、用人等智慧,莫过于古人们所撰写的史书汇集《二十四史》。国学大师吕思勉,就曾三次精读《二十四史》。其中包含了各个朝代正史,保留了历朝历代的珍贵史料,而司马迁的《史记》,是“史学双壁”之一,位列《二十四史》之首。
这套《二十四史》不仅有完整原文,还有注释与解释,通俗易懂,适合每个人阅读。既能让我们在原文阅读中锻炼思维能力,更接近对历史理解,也能在释义中很快掌握原文意思,对历史感兴趣的朋友不可不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