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风起兮云飞扬——本纪篇
NO.1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1.完整的名句
召公曰:“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此。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周本纪》
2.读懂名句
1.防:在这里是治理而非提防的意思。
2.壅:堵塞不通。
3.清:指大水冲破堤岸,四处奔流。
4.决:指疏通水道。
5.导:疏导。
6.宣:宣泄,表达。
昭公说:“防堵民众的言论,比防堵水更为严重。渠道若是堵塞不通,让大水冲破了堤岸,必定会给众人带来灾害。民意也是如此。所以治水的人要疏通水道,引导水流,治理人民的人要疏通管道,让人民能够发言表达意见。
3.名句的故事
周厉王暴虐且奢侈,国人有很多怨言,厉王不高兴,就派一位卫国的巫者负责监视诋毁他的人,凡被检举者就杀掉。于是批评的人少了,但四方不服,诸侯不再入朝,厉王却更加紧控制言论,造成国人不敢互相谈话,走在路上只敢以目示意。厉王为此沾沾自喜,对辅政大臣召公说:“我已经消弭杂音了,现在没有人敢再批评我的施政。”
召公说:“那只是堵住批评者的嘴巴而已啊!防堵民众的言论,比防堵水更为严重,水如果壅塞而溃决,一定会造成很大的伤亡,民意也一样。所以,治水要疏导让它流畅,治民要让言论有宜泄的空间。……人民心中有意见而发出声音,其中有好的就采纳施行,如果塞住人民的嘴巴,还有多少人会心向着天子呢?”
厉王听不进这番话,于是国内没人敢出声批评。三年后,叛乱四起,厉王出国逃亡,由召公与周公执政,号称“共和”,十四年后,厉王死在国外,召公与周公还政于太子周宣王。
4.历久弥新
自大禹治水以后,疏导重于筑堤防已成为至理,自周召公以后,“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也成为至理名言。春秋时,郑国的知识分子经常聚集在乡校评论时政,有人建议执政大夫子产废掉乡校,子产说:“干吗废乡校?那些意见当中,人们喜欢的我就施行,人们不喜欢的我就改正,他们好似我的老师啊!何必废掉它呢?我只听说尽忠为善可以减少怨谤,没听说过威权镇压可以防绝怨言,好比治理河川,若堤防溃决,必定造成重大伤害,思救都来不及,不如开个小口使它流通,更不如我听到批评后对症下药。”
后世能体会这句名言的明君贤相固然不乏,但是闻过则怒钳制言论的昏君权臣更不在少,国之兴衰就在这个“防”字的认识上了
5.名句运用场景
如果发生这样的事情:暴雨造成了水患,而主管机关或主事首长却不接受舆论的批评,这时候我们就可以问他:“防治水惠固然是当务之急,但是利用天灾来要求舆论停止批评,难道不懂得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道理吗?”火灾其他什么的当然也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