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中那些让我们印象深刻的人物,似乎都充满了悲剧的社彩,他们都是把献身于济世、治平作为自己一生的理想和追求,为了自己的理想和信念,甘愿用生命去维护,而往往这样的人物都会让我们印象深刻。
比如宁死不食周粟,为了信奉心中的义,饿死在首阳山上的伯夷叔齐。用生命来为殉道精神作出注脚,怒投汨罗江的屈原。在国土被占后自刎身亡,坚定忠臣不事二君,义不北面于燕的王蠋。还有《刺客列传》中那些“士为知己者死”的刺客们,无论是荆轲、聂政还是豫让等人,他们的行为说不上是正义,但他们“言必诺,行必果,己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他们轻生重义,不受传统道德的束缚。
虽然在这些人中有的是为了国家大义,有的是为了固执一端的信仰,还有的是为了他们心中信守的礼仪,但他们看似悲剧的的行为,却都体现了“末世奔利,唯彼奔义”的无畏精神。
还有那些帮助君王实行变法,带领国家走向富强之路,却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不可避免地被推上祭坛成为了牺牲的人物,比如说为秦国日后统一中国奠定基础而提出变法的商鞅,让大汉帝国走向富强而提出削藩的晁错。
同样一些曾经驰骋疆场,让对手闻风丧胆的武将,也大多是以悲剧收场,战国第一名将白起,为秦国立下不世之功,最后却免不了被赐死的结局,临死之前,悲情的问出:“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同样是秦国的大将蒙恬,为秦国东征西讨多年,最后被无辜陷害,也哀叹道:“我何过于天,无罪而死”。
秦国的老对手赵国大将廉颇,暮年时期空有满腔报国之情,却被小人陷害,只落得个“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他的同僚李牧,以一人之力对抗秦国五大名将不落下风,可同样是被小人陷害,居然被自己人临阵而杀。
如果说《史记》中最精彩、最悲情的文章,不得不说起《项羽本纪》,在《项羽本纪》中司马迁详细地描绘了项羽悲壮的结局,军队被刘邦逼入绝境,心爱的女人自尽而亡,四面楚歌吹的所有人军心涣散,项羽的身边只剩下了二十八名骑兵,面对着横在江边的小船,项羽却没有选择回到江东卷土重来,而是选择了一种极具悲情色彩的结局。
他带领仅存的二十八名骑兵冲向敌阵,他以豪迈的意志、骄傲的尊严和无畏的勇气面对自己未来的悲剧,在《史记》中这样的不与现实妥协,无论深陷多么卑微的环境都能保持着一身傲骨的悲情人物还有伍子胥。
可以说司马迁在他的《史记》中直面人生的解开了那个时代的残酷内幕,让他笔下的这些悲剧人物尽情的宣泄心中的悲愤,不可调和的暴露着那段历史的残酷,也许这些悲情人物的悲剧精神都是由于司马迁自身的悲剧所主导,也可能就是那个时代人们精神状态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