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现在的中国人来说,“司马光砸缸”几乎是一个人人都耳熟能详的故事。
但这个故事的背后,所呈现出来的一切,其实更耐人寻味。
小时候,一直以为司马光之所以砸缸,只是为了做一件好事,精神可佳罢了,但如今再读,却发现另外一层内容。
司马光砸缸雕像如司马光为什么敢砸缸?如果他只是一个普通老百姓,面对于着古人眼里无比贵重的“缸”,他敢毫不犹豫的砸掉吗?
我个人的看法是不敢。
但幸运的是,司马光不是普通老百姓。
据历史记载,司马光砸缸时,仅有七岁,其父亲司马池当时任光山县令,据说他的祖上可以追溯到司马懿之子司马伷的直系后裔——算是司马懿的后裔。
所谓县令,即政令之长,正五品,也是一个县的一把手,相当于现在的县委书记。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不但让他的见识、眼界等,皆超出一般的小孩,而且也让他有了砸缸的底气,否则,若是一般家庭的小孩,遇到这样的事,恐怕最先想到的是缸被砸坏之后,赔不起怎么办,从而错失救人的机会。
由此可见,正是这一背景与家境,让他有了救人的底气与勇气。
司马光砸缸图甚至可以说,这一家世与背景也是成就司马光最大的基石——若是没有这一背景,司马光很可能就不会有那样的成就,更不会主持编纂了编年史诗《资治通鉴》这样的巨著。
关于《资治通鉴》这本书,司马光自己这样评价“举撮机要,专取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其目的是为了“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这本书后来还得到宋神宗的赏识,他亲自提笔写道——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再往后,这本书还被后人誉为帝王之书——后世帝王必读之教材。
那么,《资治通鉴》这本书,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称誉呢?
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继续探讨,即:
一、书中的内容
这本书所记之历史,从周威烈王开始一直到世宗显德六年,其间跨度约年,其中有大量重大的历史事件以及主要人物,为世人呈现了一幅朝代兴衰更替的画卷。
而司马光正是通过这些事件与人物,去解读朝代兴衰的密码,从而让历代皇帝得以有所借鉴。
这就是这本书之所以会有如此大称誉之所在。
二、书中的微言大义
在这本书中,作者通过对于事件以及人物的描写,并探究其背后来龙去脉,从而总结出让皇帝以及后人可以借鉴的规律。
司马光砸缸进一步的说,这些规律往往以“故事”的形式表达出来,微言大义,以小见大。
这亦是这本书的另外一种意义。
三、有资于治道
有人说,古人不太重视“学而致用”。
这当然是一种很深的误解。
如《资治通鉴》这本书,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有资于治道,为“当今”借鉴。
甚至可以说,为“当今”所借鉴,正是这本书最核心的所在,亦是历代以来人们为什么推崇这本书的根本原因。
所以,综上所述的这些内容,其实也是我们今天重读《资治通鉴》这本书的意义所在。
问过蓝天专注国学、每天都有内容更新,喜欢的朋友别忘了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