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初年的某一天,周武王姬发的第二个儿子诞生了,他的掌心纹如同一个虞字,姬发便给以此字为他命名,武王骄傲地告诉大臣们,这个孩子天生异象,在他出生前,他的母亲邑姜梦见天说:“我给你这位儿子叫虞,他将在我的名义下,统治历史悠久的唐地。”(《史记》记载为天谓武王曰:“余命女生子,名虞,余与之唐。”及生子,文在其手曰“虞”,故遂因命之曰虞。)
天命,这是周王朝确立自己统治的根基,在商周的交替中,这样的话术不时出现,“有命自天,命此文王”(《大雅·大明》);“天乃大命文王”(《康诰》),“我周王享天之命”(《多方》);“天既遐终大邦殷之命”(《召诰》);“故天降丧于殷”(《酒诰》)。
如今,天的又一道命令传达给了武王,身为文王之孙、武王之子、成王之弟的姬虞,在天命的安排下,注定成为唐侯。
即便如此,天命唐侯姬虞,围绕着他的谜团从来没有解开过,桐叶封地的真相是什么?姬虞所封的唐国到底在哪里?近几年,甚至连叔虞是文王还是武王的儿子都发生过争论,纷纷扰扰数千年,依然没有定论。
桐叶封弟始封地之争姬虞,即唐叔虞始封地,《史记》中说在“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在现在的研究中,围绕这一史料,仅仅在山西人们就找到晋阳(太原)、平阳(临汾)、鄂(乡宁)、翼城、安邑(夏县)、永安(霍县),虞乡(永济)等处,每一个说法都根据传世文献,有着特别充足的理由,同时由于在天马-曲村遗址、横水墓地等考古中,并没有发现姬虞的墓地,这样的争论依旧没有停止。
我甚至以为,唐叔虞始封地在鄂地的可能性会更大一些。
其一、鄂地(乡宁县)是所有可能地最接近晋望的地方,晋望有三,梁山、黄河、参星。《尔雅·释山》云:“梁山,晋望也。”《毛诗正义·大雅》郑玄笺:“晋国三望谓参也,梁山也,河也。”
乡宁段黄河其二、在鄂地始终保持了一支对晋国大宗忠诚的势力,怀姓九宗之一的顷父、嘉父一族就在鄂地,在曲沃代翼的恶劣情况下,他们也始终和晋公室站在一起。《左传》说:“翼九宗、五正、顷父之子嘉父逆晋侯于随,纳诸鄂,晋人谓之鄂侯。”公元前年,曲沃庄伯联合郑国、邢国共同伐翼,晋侯姬郄出逃到随邑。周桓王立其子姬光为侯,嘉父就把姬郄迎接到鄂地。
《左传》的这句话得一句句刨开来解释:
翼九宗、五正、顷父之子:在曲沃代翼的历史描述中,用翼代称晋,同时交代了嘉父的身份。这在倗、霸墓葬发现前,是史料中唯一提及具体的怀姓九宗人物。
逆晋侯于随:此处称呼晋侯,表明了《左传》对嘉父的肯定态度,在大小宗骨肉相残,数代晋侯被弑,臣僚纷纷背叛的情况下,嘉父依旧保持了对晋的忠诚。
纳诸鄂,晋人谓之鄂侯:这里表示了对嘉父处理手段的认可,嘉父并没有把晋侯送回翼,因为此次曲沃得到了周天子的支持,将晋侯送回翼与周天子的权威背道而驰,且周天子已经立姬郄的儿子为新的晋侯,为了避免与周天子的命令冲突和父子争位的局面,所以嘉父采用了最适当的方法。
这是一种很西周的方式,所作所为完全符合周礼。
也由此可以想象嘉父一族与晋国大宗关系的密切,或者这种密切的关系,正是姬虞的初封地选择鄂地的原因。
晋国形势图(据中国历史地图集)唐叔虞的祀与戎这个争议性的问题到此为止。我们来